日前某知名网站上一篇《上海最牛公交602路一个小时再加二十分钟发一班》的帖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而记者进行深入调查后发现,这种超长间隔的“幽灵线路”背后也有着不为人知的无奈,隐含着公交改革的阵痛。
支玲琳: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我们解放网《内容工场》,我是主持人支玲琳,在我身边两位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李光一老师和周凯先生,我们首先来看第一条新闻,我每天出门到地铁首先要坐一个短途接驳,但是我门口这辆公交车每次要等20分钟,最近网上爆出了一个幽灵公交榜,这些公交线路普遍要让网友等到60分钟到90分钟,所以被称为是幽灵线路,我们今天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可以看出老百姓对公交出行需求还是很大的,但是对资源匹配还是存在疑义的。
周凯:60分钟到90分钟就接近于火车站开往某一个城市的频率了,问题是火车站知道8点半那班车,你20分左右到那里就可以了,这个车你是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到,这对等车的人真的是一种煎熬,如果真的车辆很少的话,不妨给他们提一个建议,是不是可以按照准点来发,就像那种超市的班车也可以这么做,偶尔晚一两分钟,早一两分钟大家还是可以理解的,不要今天想起来8点到,明天想起来9点到。
支玲琳:这个似乎从技术性的角度为目前公交资源如何匹配提供了一个方案,公交公司也有困惑,有一些线路发车时间间隔久,但如果把发车频次提高了,其实每一次上车的人也蛮少的,有的时候一辆空车放过去。
周凯:越是这样子,大家越不敢坐这样的车,越觉得这个线路很亏,越减少发车的频率,这个就是恶性循环下去,这样下去这条线路基本就取消了。
支玲琳:我也看到网友讲最后悔的事情是气喘吁吁地赶到公交车站却没有赶上这班车,然后要等60到90分钟才等到第二班车。
李光一:这个就提出了一个大公交的概念,当没有轨道交通作为跨区快速运能大公交是对的,随着这些年轨道交通日益开通成为网络化以后我们的思路要变,上海现在要树立以轨道交通为干线,公交车为支线大公交的概念,甚至可以取消跨区线路特别长的公交线路,围绕轨道交通做配置资源,这些管理部门给我有一些滞后的感觉。我从海外的媒体上看到巴黎、伦敦、悉尼、墨尔本都是以轨道交通为干线,以公交线路为支线的。现在轨道交通和公交车应该是合起来思维,这里面涉及到现代的系统学,管理学科,要建立一个大的思维,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只有在思维解决以后重新配置以后上海的交通才会发生根本的变化。
另外关于等车的问题,现在上海要拉动内需,包括这两天市长会议对上海的发展提出了很多的建议,有一个现象要引起有关部门的关注,我最近看一个材料说韩国首尔在李明博总统的带领下要建立亚洲第一个数字化的城市,我们现在上海能不能做成数字化城市,首先在交通站牌上都要有数字化。
支玲琳:曾经好像是有这样,但是后来不知何故取消了?
李光一:我看到这两天媒体在报道,我们上海的工博会提供了很多新的科技项目,很多成果,我作为市民很期待,早一点把展览会的东西化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解决上海交通的问题不是买公交车的问题,首先要建立一个大公交,是要与时俱进的大公交,我们要走向城市数字化的进程,而不是现在这个流程,假如说我们公交公司缺这方面的人员,学虹桥飞机场把全世界一流管交通比较好的官员聘请为我们上海市交通局的副局长,公交公司的总设计师,在这方面我们达不到这个思维高度就把位置让出来。
支玲琳:刚刚有网友对周凯提出的是不是准点发公交提出了异议,公交发准点太难因为有很多不可测的因素。
李光一:能否把路线缩短,譬如讲地铁出来,到下一个地铁当中有五个小区搞一个穿梭巴士,住好的五星级宾馆到市中心有一个穿梭小巴,如果控制在5公里之内怎么会有交通问题?走的都是次要马路,如果说松江的一辆车要开到人民广场怎么会不遇到交通问题,因为线路很长。可能目前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有利益分配的问题,有可能搞公交的人心里会感到不高兴。
周凯:李老师说的没错,还有一个案例,我们经常坐的220和8号线的很多站点是重合的,跟55路,910路也是重合的,8号线开到10点多钟就结束了,220开到将近11点也结束了,这个线路是重合的,等到11点多钟再找车的时候发现只能坐16块钱的出租车了,与其这样子两个交通系统做一个有效的整合,不但在线路上做整合,在时间段上也做一些区分,要不地铁延长,要不公交来补充这个空当。
支玲琳:一方面作为上级主管部门有一个统盘的考虑,包括如何打通轨道交通和城市的路面公交能够有一个统盘的考虑,另外钱谁来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确实作为住在比较远的郊区居民有出行的需求,但是可能从公交公司来讲也有自己盈利的考虑。
李光一:全世界的公交企业承担的是公共服务,ZF拿了纳税人的税以后应该购买公共服务为大家来提供,我曾经跟上海的一位人大代表讨论过这个事情,我觉得现在上海的市区特别大,出行的成本比较高,建议我们刷公交卡的每天都要有一个封顶,我们在职职工人均的年收入是三万左右平均下来一个月三千块钱,按照全世界公交出行的标准要有一个核定指标,每天不能超过15块钱,在公交卡当中设定不管这天坐了多远公交车,坐了多少次公交车要有一个封顶,这样来减轻人民群众出行的成本,这样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黑车的现象,也可以从根本上改变由于公交不能达到完善的情况下很多人去买私家车,不利于环保等等问题,交通的问题不是部门的问题,是反映了一个ZF执政能力的问题,是管理城市能力的问题。这次世博会的口号城市让生活更美好,除了让人们看到上海比较光鲜,干净,还要让人们看上海的管理能力是多么的有效、多么的合乎国际潮流。
支玲琳:到上海来觉得出行很方便,公交很方便,市民都很文明礼貌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会大大提升,我们也希望解放网的网友来公布一下你每天出行的成本有多高。
李光一:各位网友可以把收入比和公交支出比在网上公布一下,我们希望有关部门能把这个问题考虑进去。
[话题二]地铁口小贩肆意摆摊 “猫”懒惰还是“鼠”猖狂
市民王女士向本报反映,每天走过地铁2号线南京东路站的3号口,就会看到地铁通道里的小摊贩忙得不亦乐乎,吆喝叫卖声此起彼伏,地铁通道变成了集市,世博将至,实在有碍观瞻。
支玲琳:我们聊一个三位会一直看到的现象,就是在地铁南京东路站三号口,老实说我经常会被一个声音吓醒,可以说是公然贩售假名牌,而且在地铁下来存续至少有一年之久了,经常我还看到有地铁管理人员在边上,还公然在这里贩售假名牌,我对他的印象对于我正常的心理会造成恐吓。我们一直说上海在知识产权方面要有所动作,包括我们端掉了襄阳路制假贩假的窝点,但是在南京路地铁站贩售假名牌我实在不解。
李光一:现在的问题在于我们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是猫捉老鼠的感觉。
支玲琳:恰恰就算猫在边上也不捉他。
李光一:这个猫本身可能也有问题,猫吃得太饱以后可能对小老鼠没兴趣了,还有猫的考核跟小老鼠没有关系。这次打黑车给我们一个很重要的启示,当你执法要有公正性,说服力一定要取得证据,在现代社会科技这么发达的情况下取得证据已经不是很困难了,在地铁里面是有监视器的,当然这个地方有没有监视器不知道,我就建议所有的地铁,包括地铁的门口都要装监视器,然后监视器要落实责任制,这个将来归轨道交通管还是归城管来管,如果是轨道交通管的话我们全体坐轨道交通的人可以帮助轨道交通来监督。
周凯:现在的问题在于猫和老鼠他们都变得很精,他们都知道在什么场合活动,像这样的印象深刻的叫卖还有摆摊的人,当时奥运期间是非常清净的,现在这段时间很火爆,还有打击假海宝时间也会很清净,我估计明年4、5月份也会很清净,他们现在已经很适应这种运动性,阶段性执法的节奏了,他们就跟股民一样研究什么时候抄底,什么时候抛出。
李光一:我们能不能给管理者也运动性的发工资呢?你的工资不是全额支配的,当你管得好的话给你钱,当你管得不好就不给你钱?**刹豢梢裕?BR>
支玲琳:我们李老师之前给城管出了很多难题,包括连流浪猫都得让城管管起来,不知道按照您这样的思维逻辑下去,这个倒应该是城管来管的。
李光一:我们现在每个人都是责任制,ZF要问责,然后工人上班迟到早退要扣钱,为什么明明是有人管的地方的人没有管好?我作为一个公众完全有理由进行问责,管不好只有两个措施可以做,一个从经济上来做,一个就是改组,你们这些人水平不够来改组现状,然后招另外一批人,如果整个民族不行的话就是整个民族的悲哀了,这种问题应该还不至于到整个民族做不了的悲哀吧?这个问题还是管理的问题,凡是上海公众出现顽疾的话不要怪小商小贩,也不要怪买的人,主要问题还是管理者。
支玲琳:您的结论也很明确了,其实很多我们城市管理当中出现的问题不是能不能管,能不能管好,而是在于你想不想管,有没有想到科学的去管。
李光一:这个人卖假的东西,只要穿着城管的制服或者其他制服的人站在他边上,不要说一句话,几乎90%以上的小贩会把东西收起来走人,我现在还没有看到一个有公权力的人站在边上,小贩管他卖,我觉得不会的,你代表的公权力还是有某种威慑作用的,现在全上海交通的地铁口大概也就是上千个,现在市ZF拿点钱出来解决了就业问题,也锻炼了这些人,就像以前赶鸟,赶麻雀一样就扎一个稻草人。
支玲琳:我们今天的讨论到最后李老师给大家提供的思路就是稻草人思路,在聊完这个话题的过程当中有很多的网友对我们前面聊到的关于公交的问题发表了很多的言论,我们也听听大家发的牢骚,同等线路公交220从杨浦过来才2块钱,但是换坐地铁要4块钱这个出行成本太大,这个网友的潜台词不希望取消这样的公交线路。
李光一:有每天封顶的话你的每天选择就更大了。
支玲琳:有网友说让月票回归吧,也有网友说杭州的公交也准确的计时,为什么上海的公交系统就搁置了,投入了这么大的成本却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还有现在的轨交也太爆满了,根本挤不上去。我真的希望有关部门有时间到人民广场去体验一下,能够了解一下人民大众的出行疾苦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