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6月25日的《中央日报》上刊登了一则引人关注的交通新闻。市政府招商承办公共汽车运营,南京兴华汽车公司呈请承包,开辟了由下关京沪车站到黄埔路和夫子庙两条线路。那时的南京公共汽车到底是怎样的状况呢?借着这一条旧闻,我们不妨来做一次民国公交线路的梳理。
公共、振裕长途汽车公司因亏损歇业
1930年6月25日《中央日报》的这则新闻写道,本市地域辽阔,由城南到下关绵延近二十里。此前,由公共、振裕两长途汽车公司往返行驶,交通还比较便利。现在因为办理不善,经营亏本,导致歇业,城南到下关之间的交通,陷入了困境。
查询《南京公用事业志》可以了解到,公共、振裕长途汽车公司的经营情况和歇业的原因。1928年7月,商人邝振翔等创办了公共汽车公司,开业时有4辆车,后来增至22辆,行驶夫子庙到下关江边一条线路。但是第二年11月就因为车辆损坏多,入不敷出,亏损一万多元,市政府勒令停业。
1929年1月,赵于朔招股创办了振裕汽车公司,与公共汽车公司共同经营一条线路,有大小汽车25辆,并且还招用女售票员,开创了公共汽车招用女工的先例。因为营业受到军警滋扰,资本亏损过半,到当年12月也停业了。
1930年初,先后停业的公共和振裕两公司决定合并,定名为公裕汽车公司。市政府随后在1月28日作出批示:“应由公司缴清车利,并缴清两个月保证金,准予合并营业”。但是两公司积欠车利5万多元无法缴纳,5月30日拍卖资产而倒闭。
两条公交线路让城南到下关交通更便捷
公共、振裕长途汽车公司倒闭之后,市政府为了给市民出行提供方便,拟定章程,登报招商承办公共汽车,有商民黄孚彦、罗永荪等呈请承包,当即转交工务局核议,定名为兴华汽车公司,资本为十万元。据《中央日报》上的这则新闻介绍,行驶路线暂定为两条:第一路线,由下关京沪车站沿中山路进挹江门,经鼓楼、新街口、大行宫、逸仙桥、西华门,至黄埔路为止。第二路线,由夫子庙经大中桥、中正街、新街口,转中山路至鼓楼,丁家桥三牌楼,出兴中门,至京沪车站为止。所有行驶车辆,已经先后运到,定于七月一日正式开车。这样一来,本市城南到下关交通,不但恢复旧观,而且较以前更加便利。
不过,兴华汽车公司依然好景不长。据《南京公用事业志》记载,开始有14辆车,后来增加到33辆,营业线路也增至3条。但是1932年12月因汽油价格暴涨,营业亏损,也遭遇停业。尽管后来官商合办又经营了几年,但还是因为管理不善,于1935年停业,被江南汽车公司收购。
相比前几家汽车公司,江南汽车公司的知名度度要高很多,它是今天南京公交总公司的前身。这家于1931年5月开业的汽车公司,起初经营长途汽车,从1932年7月开始经营南京市区公共汽车,最为人所知的经营项目是开办新街口到中山陵园的游览车。收购兴华汽车公司之后,江南汽车公司在南京市独家经营市区公共汽车。到1937年,总共开辟市区线路6条,汽车由6辆增至304辆,堪称南京汽车公司“霸主”。
南京第一条市内公交线是从下关到门帘桥
在公共、振裕两家汽车公司之前,南京还有哪些公交线路呢?
南京地方志办公室研究人员胡卓然告诉记者,南京的公共汽车交通起于民国八年(1919年)。商人佘恒等人发起创办金陵汽车公司,计划开行从城南贡院商场到下关的一线交通,但是有关人士提出市内道路不具备开行公共汽车的条件,所以未能办成。
到1923年,佘恒等重新招股成立宁垣长途汽车公司,经过重重波折,终于在1924年通车,此时诞生了南京最早的第一条市内公交线路—从下关车站到门帘桥(今太平南路白下会堂附近),沿途有下关大马路、三牌楼、丁家桥、鼓楼、东南大学、珍珠桥、大行宫等站,长9公里。后来,尽管有不同的汽车公司涌现出来,但是从城南到下关一线的线路一直保持着。
《南京简志》另外记载,“南京公共汽车,最早是1922年开办的下关火车站至汤山的游览车。”胡卓然介绍,为满足当时的南京人到汤山泡温泉的需要,在1922年,南京开行了下关至汤山的游览汽车,这是南京最早的游览公交车线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