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421|回复: 1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公交新闻] 北京:公交地铁拟共同涨价 坚持多坐多付费原则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4-3-5 22:3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木城涧 于 2014-7-18 18:05 编辑


    对于地铁票价改革,首先要坚持公益性。对于社会传闻称财政不再给予补贴,完全由市场决定价格的方案,赵磊明确:“不是传闻的完全放开,这点要特别强调。”

  同时,要坚持公共交通发展的公平性,按照“多坐多付费、少坐少付费、不坐不付费”的原则。

  此外,票制票价的调整必须有助于公共交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票制票价改革推动现行公交企业管理机制的完善,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主动提高服务质量,“方案正在调研中,我们会在制定过程中坚持"开门听意见、开门听方案"的原则,希望市民和媒体多提意见。”

  这是否意味着公交票价也会上涨?赵磊表示,公共交通的改革是个系统工程,公交和地铁会一起统筹考虑。

注:本文已经本人编辑,内容转载自网络


本帖子中包含更多资源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注册

x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2
发表于 2014-3-5 23:04 | 只看该作者
我觉得地铁涨价比较容易,因为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地铁都是按里程(或区间)收费的,只有北京一直很大方的一票制,只要改一下系统可能就好。但是公交及比较头疼了,一票制(无人售票)是大趋势,无人售票的服务很难做到“标准”,怎么提价是个比较头疼的问题,因为也要照顾到有很多人可能就只乘坐三五站路。
3
发表于 2014-3-5 23:14 | 只看该作者
Ciel-Yu 发表于 2014-3-5 23:04
我觉得地铁涨价比较容易,因为我国几乎所有城市的地铁都是按里程(或区间)收费的,只有北京一直很大方的一 ...

其实公交按里程刷卡,这个真有:上车刷卡,下车再次刷卡。
3XX、4XX超长线路重新执行上车刷卡,下车再次刷卡规则,防止345现象出现!!!
收费标准可以向八方达看齐,比如:1元乘坐8 km,每增加5 km加收1元。
4
发表于 2014-3-6 10:50 | 只看该作者
公交大幅涨价没什么必要,微调一下。倒是免费的人群应该刷卡,可以给老年人发卡,类似原来月票功能计次,便于统计实现财政补贴准确性。

超长距离,恢复分段呗。
5
发表于 2014-3-6 11:33 | 只看该作者
按照“多坐多付费、少坐少付费、不坐不付费”的原则
废话一句。。。
6
发表于 2014-3-6 11:48 | 只看该作者
xtacty 发表于 2014-3-5 23:14
其实公交按里程刷卡,这个真有:上车刷卡,下车再次刷卡。
3XX、4XX超长线路重新执行上车刷卡,下车再次 ...

我觉得上下车都刷卡有两个弊端:一是下车门要么配置监督员,要么会有很多人逃票,而且这对外地人来说也不方便,没有卡的乘客还是要有人售票,有人售票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服务质量差。二是上下车都刷卡非常耽误时间,我最近玩儿OMSI,发现公交车停站时间稍微缩短一点,最后就真的能节省很多时间,BRT也是通过将售票环节挪到站台上进行来加快车辆运营节奏的。我觉得地面公交可以向BRT发展,就也可以按里程收费了,收费标准可以比地铁低一些(一是速度不如地铁,二是乘坐环境不如地铁等等)但是要保证专用道的设置,越是堵的地方越要保证,以BRT为骨干每一站设置一些接驳短线(因为线路短,所以可以一票制)。这样就会形成“轨道交通—BRT—短驳公交—自行车—步行”的多层体系,我觉得就比较完善了。

点评

“有人售票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服务质量差”这句话恰恰说反了。  发表于 2014-3-14 12:21
7
发表于 2014-3-6 12:19 | 只看该作者
Ciel-Yu 发表于 2014-3-6 11:48
我觉得上下车都刷卡有两个弊端:一是下车门要么配置监督员,要么会有很多人逃票,而且这对外地人来说也不 ...

想必你不是北京人吧?你完全不了解北京的情况。北京的售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如果都下岗了这部分人的就业怎么办?这部分人要以万计,牵扯到数万个家庭,如果他们下岗,家里的生活来源怎么办你想过没有?另外一个,你的“有人售票不仅耽误时间而且服务质量差”的依据在哪里?

况且对于外地人也没有什么不方便,北京办公交卡也是方便至极,只要你能找到地铁站就能办公交卡。

另一个,北京现在的道路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开BRT,BRT站台式售票好归好,但是不适用于所有地方。

最后一个,分段计价不上下刷卡还能怎么办?
8
发表于 2014-3-6 13:42 | 只看该作者
ed4avin 发表于 2014-3-6 12:19
想必你不是北京人吧?你完全不了解北京的情况。北京的售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如果都下岗了这部分人的就业 ...

我倒是希望市郊长线公交车都是有人售票,虽然无人售票车越来越多,公交售票员却是不应该消失的职业
9
发表于 2014-3-6 15:27 | 只看该作者
ed4avin 发表于 2014-3-6 12:19
想必你不是北京人吧?你完全不了解北京的情况。北京的售票员是一个特殊群体,如果都下岗了这部分人的就业 ...

嗯,我不是北京人。但是这个就业问题不是个理由,因为不会出现一夜之间有人售票就全都没了这种情况,总要一点点来,何况公交公司是个公司,承担客运业务已经是很大的社会责任了,只要是更先进的运营模式,他就可以采用,如果还得考虑市民就业,北京公交的政治味道就太浓了吧。服务质量我当然有体验,不是人人都能喝得惯豆汁儿吗,无人售票虽然没什么文化味道,但是很标准规范,广州和上海开始推广方言报站,也别有一番感觉,也可以参考伦敦,保留一些“遗产”线路,再权衡吧。BRT这东西当然有自己的适用范围,但北京不会只有现在这么几条路有条件吧?这几年北京的快速公交线网发展了么?还是停滞不前啦?我觉得吧,BRT这东西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得仔细研究好好搞,有没有条件开行BRT或公交专用道,就要看下不下的去手,现在咱们国家大部分BRT都是三分钟热度,最关键的路段专用道、信号优先都没有保证好,就显得BRT没多大优势,鸡肋了。最后一个,公交车分段计价我确实没什么好的想法,水平有限,还望谅解。
10
发表于 2014-3-6 19:10 | 只看该作者
春秀Rd. 发表于 2014-3-6 11:33
按照“多坐多付费、少坐少付费、不坐不付费”的原则
废话一句。。。

还真不是废话。现在的情况是多坐没有多付费(所有线长超过12km但刷卡单一的线路都属于此类,典型的就是345K),少坐没有少付费(刷卡单一的线路就坐一站和从头坐到尾的票价一样),不坐也要付费(因为票价补贴来自全体纳税人,但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来说并不是所有纳税人都坐公交,如同当年养路费的问题一样——同种类车辆养路费相同,不管你上路跑了多少公里)。
11
发表于 2014-3-6 19:24 | 只看该作者
Ciel-Yu 发表于 2014-3-6 11:48
我觉得上下车都刷卡有两个弊端:一是下车门要么配置监督员,要么会有很多人逃票,而且这对外地人来说也不 ...

没明白您的意思,为什么下车门配监督员而不是上车门?盯逃票顶多是盯上车刷没刷卡,下车不刷是不完整交易,不只是影响所乘车辆和车队的刷卡量,也多扣了自己的钱,属于损人不利己的事,跟逃票占便宜是两码事。另外,北京不会大规模发展BRT的,而且越是堵的地方越保证不了专用路权,所以您说的这个“多层体系”不接北京的地气。
12
发表于 2014-3-6 20:43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xtacty 于 2014-3-6 21:35 编辑
Ciel-Yu 发表于 2014-3-6 11:48
我觉得上下车都刷卡有两个弊端:一是下车门要么配置监督员,要么会有很多人逃票,而且这对外地人来说也不 ...


第一点,目前状况还是不错的,大家都很自觉。可能是价格低的原因吧,不知折扣高了之后会是什么情况。有人售票我感觉还好啊!
第二点,乘客一般都是上一站一关门就开始刷下车卡了,离下车门远的基本都是把卡准备好了,不会太慢。还好吧!
向BRT发展,感觉条件还是不允许吧?另外,北京会搞成厦门那样吗?

点评

厦门是有点放大招啦,搞成极端了。  发表于 2014-3-7 11:04
13
发表于 2014-3-6 21:34 | 只看该作者
Ciel-Yu 发表于 2014-3-6 11:48
我觉得上下车都刷卡有两个弊端:一是下车门要么配置监督员,要么会有很多人逃票,而且这对外地人来说也不 ...

还有,OMSI是个什么好东东呢?

点评

巴士驾驶模拟器,是个游戏吧,里面自带有两张德国真实的线路,也有自带的车辆,可以实际感受一下当巴士驾驶员的感觉,模拟程度挺高的。你可以到OMSI的论坛上下载新的地图和车辆,有很多很厉害的网友有好的作品。  发表于 2014-3-7 11:06
14
发表于 2014-3-13 13:14 | 只看该作者
不坐不付费的意思就是对于除老幼军残等人群政府不给补贴了呗。
15
发表于 2014-3-14 12:00 | 只看该作者
其实可以学习香港,现金购票单一票制全程价格,若要享受中途下车之分段收费,乘客请付市政公交一卡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公交迷网 ( 苏ICP备18015221号

GMT+8, 2025-8-24 10:34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