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高峰 最多就五六十人 站内冷清 站务员多过乘客 车厢空荡 永远有座随便挑
“人进去,相片出来;饼干进去,面粉出来”、“勇士站、烈士站再到恩怨解决站”……这些形容北京地铁拥挤的网络流行语,可以生动地体现北京地铁的拥挤程度。
为此,网络上也流行着各种版本的“地铁生存手册”。北京“地铁族”已经成为一支有数百万人的庞大队伍。然而,如果您乘坐房山线则会发现别有一番风景。
毫不夸张地说,房山线是北京地铁中的一朵奇葩,更是世外桃源。它既不拥挤也不喧闹,它经常空空地来,又空空地走。
闲
入口
高峰五六十人 平时乘客寥寥
上午8点,本应是地铁客流高峰期。记者在地铁房山线大葆台站D出口处看到,很少有乘客进出地铁站,只有一些站务员来回地走动。看上去,这里早高峰的客流状况,比1号线人流最少的时候还要少一些。
10多分钟后,一趟地铁列车到站,五六十名乘客刷卡走出D口。一两分钟后,D出口又马上恢复了“平静”。北面的C出口进出的乘客更是屈指可数,连转瞬即逝的“小高峰”都没见着。
记者注意到,作为房山线终点站的大葆台站,除了从8点10分到8点40分有几个客流小高峰外,其余时间都保持着寥寥无几的乘客出入站的状态。
闲
站台
站内站务员 有时比乘客多
乘坐房山线,有时候,站里的站务员比候车的乘客还要多。列车进站时,他们站在一边,看着乘客井井有条地上下车。列车开走后,空荡荡的站台上就只剩下站务员了。这时,他们会选择回到休息室,等候10分钟后下一趟列车进站,再重复此前的工作。
上午11点,记者在良乡大学城站随机采访。和房山线的其他站一样,这里少有乘客进出。
没有乘客出入,站务员也就闲来无事,有的低着头打盹儿,有的三三两两凑在一块儿窃窃私语,有的则无趣地摆弄着隔栏。站在进出口处的站务员不时打着哈欠,睡意蒙眬。
记者无所事事地东张西望,招来了站务员的“注意”。不时有站务员过来询问记者是否在等人或有什么需要帮助。
据记者观察,从中午12点到下午1点半,只有一位乘客进站、两位乘客出站。
地铁协管员 工作很轻松
晚上6点,记者在大葆台站看到有穿着黄色衣服的地铁协管员加入到了站务员的队伍中去。
“早晚高峰我们都会上岗。”一位协管员告诉记者,她要做的工作就是引导乘客有序上车。比起工作在其他地铁线的协管员,她的工作要轻松很多。
同样是晚6点,在苏庄站的协管员和站务员等候一天中最后一小波高峰的到来。房山线与其他各条线路有明显区别在于,客流从一个方向到另一个方向的时间很集中。
闲
车厢
啥时都有座 犹如坐“专列”
“早晚高峰的时候也肯定能有座。”每天乘坐地铁房山线上下班的王女士说,选择房山线就是图它不挤还有座。
而除了早晚高峰,坐房山线更能体会到坐私家车的感受。等地铁的时候,您很可能会发现一个地铁门前只有您一个人。进入车厢后,您也很可能会发现,长长的列车可以一眼望到头,甚至能清楚地看到车头处的司机。座位更是随意挑,想坐哪坐哪儿。
记者搭乘地铁时大致计算,6节车厢的列车里只有二十余名乘客,其中有两位老兄横躺在座椅上。
“如果是女孩,我肯定得让她学跳舞。”
“这几天我们单位总加班。”
……
因为人少,坐在一节车厢里,可以清楚地听到旁边两个车厢乘客在聊些什么。
列车从大葆台站一路行驶到苏庄站,中途停站也很少有人上下车。直到良乡大学城以后下车的人才较多,上车人数不超过5个。
没乞讨没卖艺 抵制倡议成“废话”
旅客下车时,广播里的“请大家共同抵制乞讨卖艺人员”成了黑色幽默。
用乘客们的话说,房山线不会有乞讨人员,也不会有小偷,原因有二:第一,他们不会费劲儿地从4号线下来倒一趟公交车再坐房山线,来回10元钱成本太高。第二,比起1号线的人流,选择房山线“可下手的也太少了!”
本版文/记者 张小曼 石爱华
本版摄/记者 杨益
由于乘客太少,地铁安检处的工作人员“无所事事”
空荡荡的车厢,让各种版本的“地铁生存手册”在房山线都失去了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