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北京城门儿化音问题,谈我的看法。
先说儿化音,北京话里的儿化音是约定俗成的。
北京城门怎么儿化,Teutonic.K 已经给出了标准答案,就是3个(其实是两个半)毋庸质疑.
城门是比较神圣的东西,通常不能儿化。但仅限于正式的大门,不包括小门、便门。
比如南苑,正式的门(大红门,南大红门)不儿化,小红门儿、角门儿儿化。
东西便门不是标准合制的正式大门,只是为了通行方“便”,所以习惯上儿化。
再说说广渠门的儿化问题。
北京东西方向对称的城门在实际管理地位上并不总是对等的,广安门外是进出京的3条大道之一,广渠门外当时几乎没有道路。
北京人老辈儿都知道,广渠门的小名叫“沙窝门儿”。何谓“沙窝”?不是采沙留下的。
许多客死北京的南方人,限于条件不能立即运回家乡安葬。只能“暂厝”以待时机。厝(把棺材停放待葬或浅埋以待改葬)。
广渠门内外异常荒凉,杂草丛生、野兔出没,仅有的建筑是庙,这些寺庙由于香火不盛,也成为停放灵柩之所。“沙窝子”也叫“等坑”,穷人预先挖好坑,等着丧主使用,挣点儿钱花。后来棺材迁走了,坑也不填,到处都是。所以人们管广渠门叫“沙窝门儿”,捎带着就“广渠门儿”了。
广渠门不是无条件儿化的,这点许多人不清楚。具体来说,在句尾一定儿化,否则可以不儿化。
比较一下:“今儿上午跑了趟广渠门儿”/“广渠门内大街路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