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虽然奥运以来官方公交长足发展,但城八区内很多区域公交线网密度、覆盖率、发车间隔等都远远不能满足需求,以至于黑车横行,例如玉泉路地区,我数过的,最高峰时地铁口能聚集30多辆黑车。
90年代中期我在哈尔滨求学,当时的哈尔滨在公交上至少有2项重大创新:
1、联营线路。全部是9米以上正规公交车(比现在的天津等地还先进),正规站点,正规标识等等,票价和公交执行一样的票制,是社会力量出资开办的,或者合伙开办的。这种运营模式现在仍然广泛存在于国内的城乡客运市场,例如我同学的一个朋友就是经营的是许昌到鄢陵的城乡专线。这种车通常一个车上是夫妻、父子、母女这样的人员。
2、通勤捎脚车。哈尔滨工厂很多,通勤车也很多,基本都是10米以上的车,ZF允许单位的通勤车在早晚高峰时段上路运营,正规票价票据,以此缓解乘车难问题。
上述2种模式在北京能行得通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