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管理处: 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很高兴看到哈尔滨成为全国“公交都市”首批试点城市。也深切的感受到了近几年我市公共交通体系的巨大变化。无论是新线路的开辟,还是公交车辆的更换,可以说,公共交通每天都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但目前扔存在以下问题,望管理部门深入一线调查,并尽快做出整改。 1、新建小区公交配套较差。很多新建小区在规划时就没有规划公交场站,导致公交车无法开进小区。比如哈西地区的阳光花园小区,64路私自开进小区,方便了居民,违反了规定。交管局给出的答复是该地区道路不符合公交进入的要求。我想,供需之间的矛盾,一定有办法解决。公交部门是否有责任和城市规划局等单位联合办公,从根源上解决硬件设置不达标的问题。 2、新建道路公交覆盖不足。比如,长江路延长线是2010年通车的,目前仍然没有公交车进驻。当年公交管理处给出的答复是,该路段尚未验收,无法通公交。两年过去了,长江路每天车来车往,唯独没有公交车的身影。 3、关于既有线路的优化。哈尔滨最初的公交公司结构是:汽车、电车、联营。三足鼎立的局面势必造成竞争,每个线路都希望在火车站、商业中心设立站台。一批不走直线的绕路车应运而生。在市民对出行需求不大,且私家车不多的年代,我们感受不到绕路车的弊端,但现如今,道路资源处于绝对紧张的状态。绕路车的弊端就比较明显了。应该考虑大面积优化线路,让所有主干道有走直线的公交覆盖。就像东西大直街用104覆盖一样,城市所有主干道都应该用大容量公交车覆盖。小街小巷用小容量公交覆盖,并尽量保证线路设置取捷径,不重复。公交网络,应该形成合力,不是单独线路的利益最大化。公交线路本身就应该主次分明,主干路大容量,联络线小容量。管理部门应该考虑对承担运力较小区域的线路给予一定的补偿或税费折扣。不分主次的规划,浪费道路资源。尤其是哈尔滨的众多联营线路,一会走主干道,一会走小街巷。88路在工大和西大桥附近绕路20分钟,该区域还经常堵车。如此种种,实在值得思考…… 4、关于线路名称。应该避免使用“支线”、“区间车”、“区间车的区间车”这样的线路名称。本地市民都容易坐错车,外地市民更迷糊。 5、关于西客站和地铁投入使用之后的线路调整。地铁投入使用之后,东西大直街的地上交通流量将减少,但联络地铁车站周边的地面交通流量将加大。应考虑在东西大直街沿线开辟多条南北走向的公交车,满足地铁站周围市民的换乘需求。另外,124路的改线是为变成环线做准备么?124两端新终点的距离是两站地。疏散西客站的人流,英爱以开辟新线路为主,尽量避免沿线,因为既有线路大多不走直线。 6、关于站名:站名应该易懂显著,并跟得上城市发展步伐。比如松雷中学已经迁出,道里区工农大街二砖厂上个世纪就停产,印刷机械厂也迁出市区……这些站名依然没有更换。再如 承德广场,到这站的乘客大多是去道外客运站,是否可以将这站改为道外客运站? 我至今不知道承德广场是哪个广场…… 7、关于末车时间。哈尔滨公交的末车时间堪比全国最早。这给市民乘车带来巨大不便,希望延长运营时间,至少让主干道22点之前都有公交车覆盖。 8、关于公交系统人事管理。其实上述问题有些是可以通过管理体制革新改变的,如果哈尔滨可以成立公交集团,那就只有一个部门可以规划线路,规定站名。也就避免了三足鼎立,竞争加剧的困惑。同时,公交司乘人员的工资、绩效计算也统一科学,福利待遇的提升会促进整个行业良性发展。冬天的“司机荒”现象将得到有效遏制。 最后,感谢您能耐着性子读完此信,并期待诸位领导能将上述问题逐一调查、落实。衷心希望哈尔滨能早日成为全国公共交通先进城市。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