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传言不知真假(关于81路) [打印本页]

作者: zly99801    时间: 2012-2-8 08:39
标题: 传言不知真假(关于81路)
本帖最后由 zly99801 于 2012-2-8 08:44 编辑

1  传将从哈职院延至新发屯方向,现有车辆白天在试跑(传言)
2 81路将收归国有(传言)
[attach]740003[/attach]
作者: zly99801    时间: 2012-2-8 08:49
本报记者 汪洋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生活报

  现状:哈市香坊区哈平路附近新发屯地区现有人口3万多人,公交线路少,百姓出行难。

  建议:将终点为朝阳道口的203路车向平房方向延伸两站地,到剑建桥学院;将终点为哈职业技术学院的81路车向平房方向延伸两站地,到新发屯;将双排座椅的338路公交车改为单排座;增加公交新线路。

  提案人:孙殿君


作者: 六月六呀六月六    时间: 2012-2-8 11:26
莫非电车要吞了 大通
作者: zly99801    时间: 2012-2-8 11:50
报记者 汪洋

现状:香坊区三合路是“断头路”,只有202路公交车通行,无法满足出行需求。另外,保健路即将打通,此区域将更加拥堵。

建议:将三合路向南打通连接平房区,将205、108、30、371路等公交线路向前延伸,既可解决居民出行问题,还能减轻安乐街交通枢纽及和平路、哈平路的通行压力。

提案人:孙殿君


作者: 哈尔滨公交常客    时间: 2012-2-8 11:51
大通还不如北环有气概呢 81是大通唯一的亲儿子还不换换好车对待对待 莫非111的位置会给81留着
作者: jiang112244    时间: 2012-2-8 14:30
本帖最后由 jiang112244 于 2012-2-8 14:33 编辑

81 貌似没有车在新发屯跑 我还没见到过  到是202一天有几台203也有   81假如延伸到新发屯来  338的收入来源就算是断了 彻彻底底的断了 换再好的车也没有用了           
作者: jiang112244    时间: 2012-2-8 14:33
本帖最后由 jiang112244 于 2012-2-8 14:44 编辑

希望81别像是02年那样   再回去啊    假如81过来的话  新发屯3个正式站台外加一个临时站台  81就可以最低换11m级别的车了
作者: fordbenson    时间: 2012-2-8 22:07
81不归到电车这事儿就难
作者: 公交车驾驶员    时间: 2012-2-9 11:26
81还是别给电车,让大通
赔死
作者: fxj002    时间: 2012-2-9 14:09
公交车驾驶员 发表于 2012-2-9 11:26
81还是别给电车,让大通
赔死

它赔死?这种无良企业怎么可能赔!它死皮赖脸不交线就说明问题了,光吃油补就行了。
作者: xiaoshenshen    时间: 2012-2-9 14:29
六月六呀六月六 发表于 2012-2-8 11:26
莫非电车要吞了 大通

赶紧把大通干倒闭,净化哈市公交市场
作者: 哈尔滨公交常客    时间: 2012-2-9 17:06
本帖最后由 哈尔滨公交常客 于 2012-2-9 17:10 编辑

大通一时半会不会倒闭,就算6条公交线路全部被收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例如出租……
所以大通虽然可恨,但有多方面收入的大通还得让我们失望。
不过也希望大通出现像亿恒的例子
作者: xiaoshenshen    时间: 2012-2-9 19:26
哈尔滨公交常客 发表于 2012-2-9 17:06
大通一时半会不会倒闭,就算6条公交线路全部被收还有其他方面的收入,例如出租……
所以大通虽然可恨,但有 ...

那就只让他干出租、出租干好也行啊
作者: xiaoshenshen    时间: 2012-2-9 19:27
xiaoshenshen 发表于 2012-2-9 19:26
那就只让他干出租、出租干好也行啊

顺便问一下大通还在坑害哪些线路
作者: 没事找事666888    时间: 2012-2-9 21:43
xiaoshenshen 发表于 2012-2-9 19:27
顺便问一下大通还在坑害哪些线路

101.102.103
作者: xiaoshenshen    时间: 2012-2-9 22:31
没事找事666888 发表于 2012-2-9 21:43
101.102.103

加上92、81、202、一共6条,那电车公司占有哪些阵地啊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