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北京公交IC卡数据采集员:下午就得吃年夜饭 [打印本页]

作者: 京华文哥    时间: 2011-10-20 01:43
标题: 北京公交IC卡数据采集员:下午就得吃年夜饭
每天上下车近百次 冬天鼻子都冒汗 工作时间在晚上 几年来没能与家人守岁中等个儿,长头发,一双大眼睛弯着微微带笑。还没等记者和她打声招呼,她就奔着院里新开进来的公交车跑了出去,“车来了,得干活了。”温柔中带着干练,这就是北京公交集团第二客运分公司36路车队44岁的IC卡数据采集员李美霞。由于工作时间是晚上,干这个工作几年来,每逢过年,她家下午四五点就得吃年夜饭。[attach]699960[/attach]


凌晨一二点,7000多平方米的车队大院里,李美霞往往还在忙碌着

[attach]699961[/attach]


为采集数据,每天李美霞上车、下车近百次



细心负责 “当选”数据采集员

  2006年之前,李美霞是一名售票员,她的细心在队里是出了名的。“售票员要核对每天售出的车票和收回的钱款,而且数据必须对上,这是比较琐碎的活儿,但她基本没出过错。”车队领导介绍。

  2006年,北京的公交车开始推广使用公交一卡通,车队里相应地多了个IC卡数据采集员。

  采集员的工作主要是采集车队里每辆公交车的刷卡数据,“这就需要一位特别细心,特别负责的人,我们一下子就想到了李美霞。”车队领导说,别小看这项工作,如果有一辆车的数据没采,就会大大地影响车队当天的乘客满载率。而且,对日后调整运力也会造成影响。

  就这样,李美霞开始了新的工作。刚接手新工作时,她觉得最难的不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整宿整宿地面对电脑。“最开始公司里进行了统一培训,所以业务上还挺适应的,就是老得对着电脑,有点儿受不了。”

  当数据采集员一周下来,李美霞觉得自己的胳膊、腿都跑得更灵活了,只有脖子一直是僵的,绕着扭动一圈,总能听见“咔嚓咔嚓”的响声。

  雨夜盼车归 人都神经了

  采集数据的工作看着简单,好像只需要通过特定机器把数据收集起来再传输出去,但其实耗时也耗力:首先,车队共有45辆公交车,每辆车归队的时间也不同,从晚上七八点到12点不等,再加上读取数据、上传,每次干完活都要到凌晨一二点。

  “其实干这么多年也习惯了,就是今年6月下大雨那次,差不多耗了一宿。”6年夜班生活,让李美霞不再“计较”下班的时间错后了十几分钟还是半小时,但回忆起今年6月下旬的那场大雨,她还是印象深刻。

  李美霞回忆,那次的大雨由于持续时间长、雨量大,队里很多车根本开不回来,都堵在了路上,而她能做的只是在队里静静地等待。

  她告诉记者,她就一直盯着电脑,看着平常都早已填满而到凌晨1点时却还空着的表格发呆。

  “一听到院里有车的声音,我立马就跑出去看是不是我们的车。那天夜里,来来回回差不多跑了百十次,队里的司机都说我神经了。”李美霞说。

  就这样折腾了一宿,当李美霞上传完最后一辆车的数据时,屋外早已经亮了起来。刚活动活动僵了一宿的脖子,发现已经到了早班同事上班的时间。

  冬天再冷 她鼻子上也跑得冒汗

  李美霞工作的车队在一个大院里,面积近7000平方米。每天晚上,李美霞就要在这院子里跑来跑去。

  每辆车开回院里后,第一个迎接它的都是李美霞,甚至有时候她还要估着车子返回的时间,提前在门口等着,就怕让司机干等。“干了一天活都挺累的,就别让人再等我了。”

  昨天晚上,记者一直跟在李美霞身边。一有车回来了,她就跑出去采集数据,回屋后再坐在电脑前,将数据上传。队里一共有45辆车,每辆都如此。一晚上,光上、下公交车,她就跑了90次。

  昨天晚上气温不算高,今天凌晨时温度更低,记者穿着厚外套站在院里已经冷得不停地跺脚、缩脖子,但只穿着公交制服的李美霞却跑得一脸通红,额头和鼻尖也一直冒着汗。

  院里值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每天李美霞都在重复上车、下车的动作,一年四季天天如此,“每天晚上跑上跑下,就连冬天天特别冷的时候,她也鼻子上冒汗,因为根本歇不下来。”

  四处“追”车 跑遍大半个北京城

  除了要在车队的院里跑来跑去,李美霞还要经常地满北京城转悠,无论是车坏在道上了,还是被送去保养了,只要是回不了队,她就得“追着车”去把数据采集回来。

  李美霞告诉记者,2006年的时候,就碰上了一次“出远门儿”。当时有辆车坏在了小武基桥,需要到现场去收集数据。

  “当时对那边的路也不太熟悉,身上还带了份地图。到了小武基附近,还打了辆黑摩的,拿着地图让人家帮忙找路。”想起刚干这项工作时的生涩,李美霞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

  队里的车跑两趟线,路线遍布大半个北京城,于是,李美霞的工作范围也从车队大院跟着“扩展”到了大半个北京城。

  “车坏在哪儿,就得追到哪儿去采集数据。”李美霞说,从2006年至今,近的她追到过方庄、天坛、角门,远的追到过衙门口,大半个北京城都让她骑着车跑遍了,交通工具也由最初的自行车换成了现在的电动自行车。

  下班独自走夜路 练就“贼大胆”

  当数据采集员以后,李美霞只能选择骑车上下班,“凌晨下班的时候,哪儿还有公交车啊。”

  李美霞的家在东城区红桥附近,而她工作的地方在朝阳区华威路,虽然家离单位只在四五公里的路,但独自一人夜里来夜里去的,对李美霞来说,也是种“考验”。

  “我爱人也在公交系统,上早班没法儿接送我,只能自己咬着牙克服。”几年来,她已经练成了“贼大胆”,走夜路也不怎么害怕了。

  下午就吃年夜饭 感觉对不住家人

  干数据采集员6年以来,每天都伴着月光出门,再追着星光回家,身体的疲惫从没让李美霞觉得累,但是自工作起,连续6年没和家人一起在年三十儿的时候守过夜,连年夜饭也得提前到下午四五点钟吃,这让李美霞觉得对不住女儿和丈夫。

  以前当售票员时,李美霞晚上还能给女儿做饭、辅导功课。可当上数据采集员后,这些都成了“回忆中的温馨时光”。

  “开始孩子也抱怨过,现在,她上大学了,也懂事了,还总嘱咐我别太累了,注意颈椎,晚上回家注意安全。”说到此处,李美霞红了眼眶,声音也有些哽咽。

  ●记者手记 让人感动的平凡恩爱

  今天凌晨两点,李美霞忙完了一天的工作,关好电脑,又检查了一遍所有公交车的车门,终于能收拾东西回家了。

  记者跟随李美霞一同回家。她在前面骑着车。快到李美霞家时,记者发现一个身影靠着自行车伫立在胡同口,借着灯光,隐约能看到那人裹着大衣,跺着脚,但一直朝胡同口外的马路上张望。

  看到李美霞时,那人推着车朝她小跑过来,原来,那是李美霞的爱人在等她下班儿。“平常不怎么经常接,但有时冷天或天特黑的时候也会出来。”李美霞略有些不好意思地向记者解释。

  “怎么没多穿点,不是说了不用接么,又睡不了多会儿了吧?”李美霞边嗔怪着爱人,边和爱人并肩朝家骑去。

  宁静的夜里,没有任何声音,只在昏黄的路灯下,留下两道紧靠在一起的影子,渐行渐远。


作者: 猫儿咪儿    时间: 2011-10-20 09:07
向幕后英雄致敬!
作者: 天涯狂想    时间: 2011-10-20 11:28
其实36和368还都算收车早的
作者: 大郊亭    时间: 2011-10-20 12:05
还有采集员呢 我们这都是自己采集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