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北京随拍~ [打印本页]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3 17:13
标题: 北京随拍~
期待太原的无级变速~

[ 本帖最后由 公交5路 于 2007-8-3 17:15 编辑 ]
作者: passerby    时间: 2007-8-3 17:40
6路有了金龙了,看来6路现在是长短结合。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3 17:43
是的,有巡洋舰,金龙,还有3轴的金龙,大杂烩!~
作者: passerby    时间: 2007-8-3 17:45
借地方加图:
北京公交异型卡,60元一张。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3 17:47
原帖由 passerby 于 2007-8-3 17:45 发表
借地方加图:
北京公交异型卡,60元一张。

干什么用的呢?
作者: passerby    时间: 2007-8-3 17:48
目前,一卡通公司推出的异型卡有12种颜色和式样。虽然外形漂亮,异型卡的价格也比普通一卡通贵不少,“水晶宝贝”市场售价60元/张(含20元/张充值额),卡片售出后,所有权归持卡人所有,不可退卡、换卡。

据介绍,经过一个月的试销,他们将于这个月在多家销售网点中发售。这种异型卡别看外形小巧,但是具备普通一卡通的所有功能,充值和使用方法与普通卡相同。

目前,一卡通不仅可以在公共交通工具上使用,还可以看电影、在100余家快客便利店刷卡消费,将来还可以交停车费及水电气等费用。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3 17:49
功能好全~太原啥时候也闹个一卡通?
作者: 自由號♂帆船    时间: 2007-8-3 17:50
顶!!!!!!!
北京就是不一样
作者: passerby    时间: 2007-8-3 17:52
原帖由 公交5路 于 2007-8-3 17:49 发表
功能好全~太原啥时候也闹个一卡通?

由于太原财政比较穷,估计再过三五年才有可能有一卡通。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3 17:55
太原公交确实不能和北京公交比啊,就和人比人一样,人比人气死人.政府每年给北京公交的财政拨款要比太原公交高的多.
作者: 自由號♂帆船    时间: 2007-8-3 18:28
干干净净的  多舒服
作者: kljb20002000    时间: 2007-8-3 20:24
原帖由 公交5路 于 2007-8-3 17:55 发表
太原公交确实不能和北京公交比啊,就和人比人一样,人比人气死人.政府每年给北京公交的财政拨款要比太原公交高的多.

北京有BRT 北京有地铁 有轻轨 而且北京城区很大(没办法 首都么)公交系统也很发达 光北京的电车线路就不少
酋长参加WCG中国区决赛了?什么项目的比赛?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4 19:08
街头篮球~
作者: 公車尐迷    时间: 2007-8-4 19:40
374的巫婆儿~也露脸啦!!!LZ拍了不少啊!!!西站人多吧!!!
作者: 班车族    时间: 2007-8-4 20:07
那万泉庄咋没拍全呢?
作者: 稀里哗啦    时间: 2007-8-5 13:09
374的京华是挤眼睛的……
作者: 公交5路    时间: 2007-8-5 20:24
比较喜欢北京的黄海~
作者: passerby    时间: 2007-8-5 22:26
那车我们买不起啊

[ 本帖最后由 passerby 于 2007-8-5 22:27 编辑 ]
作者: 美丽的神话    时间: 2007-8-6 00:09
367那黄海通道十四米吗? 
看起来很不起眼~ 
作者: 稀里哗啦    时间: 2007-8-6 13:12
原帖由 美丽的神话 于 2007-8-6 00:09 发表
367那黄海通道十四米吗? 
看起来很不起眼~ 

对。北京的黄海通道有14米和18米两个级别的。
现在那种前脸抄疯了!京华、黄海、金龙……都有这种脸的车
作者: 爱在龙城    时间: 2007-8-11 01:49
北京的电车不用电也能跑 哈哈 可能有蓄电池吧
北京还是坐那红颜色的车号 有空调
其他车完全是蒸笼
作者: 米高扬    时间: 2007-8-11 08:14
不知道为什么,我很鄙视北京的公交,因为车上还要有人售票,而且随意的从前后门上下车,我真想吐他们一脸!
作者: adam5187    时间: 2007-8-12 10:10
你是不是觉得北京还在用纸质月票呢?
作者: 米高扬    时间: 2007-8-13 08:15
是啊!而且随意从前后门上下车,BS这些人!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