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南京暂不会限制私家车车牌 南京将建长江五桥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陵人
时间:
2007-6-9 15:01
标题:
南京暂不会限制私家车车牌 南京将建长江五桥
“客运站与地铁、公交等换乘,何时实现零换乘?”、“什么时候实行费改税?”、“南京的私家车太多了,在限制私家车方面交通局有什么措施?会限制车牌吗?”……昨日,南京市交通局刘少青书记、李颜平副局长和罗虹副书记分别坐在电脑旁,与网友进行了近两个小时的“网聊”,就市民关心的交通问题做了解答。据了解,这是南京交通部门首次以网络直接对话形式向市民公开政务。据悉,市交通局将以每月至少一次的频率让市民与具体执法部门相关负责人对话,解决处理交通建设和执法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热点一:客运站与地铁、公交等换乘,何时实现零换乘?
刘少青介绍,交通部门已对客运站规划进行了科学的论证,南京的地铁和公交换乘作了两项工作,一项是规划专家作了客运站的建设与客运站的换乘论证;另外是中央门客运站在原来的基础上升级,中胜客运站等方案已报交通部审核。市民参与、市场运作,年内做完。
热点二:南京将建长江五桥
李颜平介绍,根据南京高速公路规划方案,共有5座长江大桥,2条隧道。今年交通部门将开工建设南京长江第四大桥,续建纬七路过江隧道工程,铁路部门正在建设铁路大胜关桥。“十一五”末还将开工建设南京长江第五大桥。另外,目前,城建部门正在进行纬三路过江隧道前期研究。
据了解,“五桥”:即为南京规划的第五个过江通道,当然叫长江五桥不太确切,因为规划还没有定好是桥梁还是隧道,所以在规划图中显示是梅子洲过江通道。初步选址是在长江三桥的下游6—7公里处,距离纬七路过江隧道也有一定距离。
热点三:江宁到主城不再堵
目前连接江宁和南京主城的两条主要道路机场高速和宁溧路都已满负荷运转,通行不是很畅,市交通局对此已有相关举措缓解交通压力。李颜平副局长介绍,目前在建的宁杭高速公路二期将从江宁东山到绕城路按8车道高速公路标准建设,明年8月底前竣工。届时,市民可从卡子门立交通过城市快速路到绕城路高桥门互通直接抵达江宁东山镇。将极大地缓解机场高速和宁溧路的通行不畅问题。针对目前机场高速早晚高峰很堵的问题,李颜平表示,机场高速公路堵塞主要是在翠屏山互通以北地区,目前,正在江宁区秦淮西路与机场路做互通方案设计,以达到分解交通的目的。
热点四:私家车车牌是否限制?
在前段时期,私家车车牌要竞拍,私家车要限制的消息让南京不少准有车族手心捏出了汗,昨日,交通部门负责人表示,不仅目前没有限制私家车发展的政策,在交通管理上,交通部门还应该合理引导发展南京的私家车。
刘少青书记介绍,在缓解交通压力方面,优先发展城市快速公交是首要的,但不能一味把路堵归结到私家车发展过快上,随着城市不断扩大,市民是城市建设的主体,有不同的出行需求,合理适当的管理措施是解决交通不畅最根本的办法,因此采取发展私家车的政策是有必要的。
作者:
bestlink
时间:
2007-6-9 19:25
建这么多桥现在有必要吗?大桥天天堵的要命,外地车不时的穿梭在上面,而二桥,三桥的利用率比较低,特别是三桥,每天都看不到有多少车子经过。现在又要建四桥,五桥,再在桥头设卡抢钱,到时又有多少车子往那些地方过江呢
作者:
公共交通
时间:
2007-6-9 20:06
这就是官僚主义,看不到下面的实际情况,继续堵吧,继续增加废气吧
我以后有钱真要考虑搬出南京
作者:
linke
时间:
2007-6-11 16:50
二桥、三桥以后也会“免费”的~
作者:
001147
时间:
2007-6-11 19:44
。。7 8 9桥一起来吧!!
作者:
jinggouhe
时间:
2007-6-11 22:38
关键是建一座桥要有在座桥的作用,不能建了七八座桥,问题也解决不了,那等于是白建,目前,我看二桥和三桥的作用如果发挥好了,大桥是不会堵那么严重的,现在政府应该多想一想这方面的对策,不要老想着建桥!
作者:
iantop
时间:
2007-6-11 22:55
我感觉二三桥收费是造成大桥拥堵的原因之一。还要从建桥位置上考虑一下。
我感觉南京长江大桥虽然拥堵,主要是外地车辆通过造成的,看看那路面,去年国庆特地去了趟南京,大桥路面惨不忍睹。这样更影响大桥的通过能力。
作者:
linke
时间:
2007-6-12 12:01
大桥做为南京的市内桥,桥北收费站搬的很好。
二桥和以后的江心洲隧道将是一环的市内免费通道,三桥和石埠桥会是绕越(二环)的过江通道,到时候会大大提供通行速度。
估计要到09年以后才能看到效果~
作者:
悠悠我心
时间:
2007-6-15 21:07
希望可以建一座和大桥收费一样的桥,
这样才能真正给大桥分流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