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我也发发党杨路 [打印本页]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1 23:53
标题: 我也发发党杨路
本帖最后由 木马巴士 于 2010-5-12 08:32 编辑

本来我想过两天再发的,嘿嘿,济公也发了,
我4号拍的,本来打算找工作,但是睡着了,下了车感觉很恐怖,没去过的地方,
好像被骗 了的感觉。

看到那个白色的车是站房

不过那个电动来干啥呢 ??自己溜达过来的,还是拖过来的,
没电了咋办???
还有个华联班车,干啥停这里了??上厕所?还是唠嗑呢?还是回家收拾东西啊?

还发现电车公司也有天然气啊,原来一直不太注意,电车真该改名,不叫电车公司,改叫混动公司,啥动力的车都有了。[attach]465317[/attach][attach]465318[/attach][attach]465319[/attach][attach]465320[/attach][attach]465321[/attach][attach]465322[/attach][attach]465323[/attach][attach]465324[/attach][attach]465325[/attach][attach]465326[/attach][attach]465327[/attach][attach]465328[/attach]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1 23:57
我咋看这个站牌这么不顺眼呢。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1 23:58
如果放我家楼下可能好点
作者: 济南公交    时间: 2010-5-11 23:58
比例不对
作者: zkrobert    时间: 2010-5-12 00:01
这站叫党杨路北段如何
作者: JN252    时间: 2010-5-12 01:19
原来是党杨路,一直看到5楼我还在想当阳路在哪...[attach]465331[/attach]
作者: 我改名了    时间: 2010-5-12 09:02
7路有电动了?
作者: 笛韵    时间: 2010-5-12 10:37
应该增加"大杨新居"和"国防路西口(或叫"腊山公园")"站.
作者: 暗杀宝宝    时间: 2010-5-12 12:32
原来  电动车去哪了
作者: 济南公交    时间: 2010-5-12 12:41
电动车的作用不详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2 14:49
啥比例不对啊?
我用手机拍的,??什么比例??
作者: jngjbus    时间: 2010-5-12 18:38
这个电动怎么过来了
作者: 济南公交    时间: 2010-5-12 20:42
目的不明
作者: 陈峰    时间: 2010-5-12 21:24
天太热,这车当空调站房。
作者: wangtian2233    时间: 2010-5-12 22:00
这一天我印象深刻、、、云朵很漂亮~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2 22:41
是不是要转移注意力啊

让偷东西的都偷这个昂贵的高档玩意,保住其他车辆的安全啊?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2 22:42
是不是要转移注意力啊

让偷东西的都偷这个昂贵的高档玩意,保住其他车辆的安全啊?
作者: 学生爱公交    时间: 2010-5-14 14:09
本帖最后由 学生爱公交 于 2010-5-14 14:19 编辑
天太热,这车当空调站房。
陈峰 发表于 2010-5-12 21:24

-----------------------------------
这么奢侈!!!!! 这车要是跑7路,会不会半路上号召大家伙推车呢?这7路不比102的客流差啊!加上就这一个宝贝空调的,还不都挤上去,先凉快会再说啊!
上一次,在泉城广场看到了102电动车,(因为没坐过),我就飞速下车,然后,一分钟五百公里的速度,赶上了电动车,满头大汗的,还好前边有车上客,要不,肯定赶不上了,结果,一路站到济南大学(漫漫的,美女帅哥成堆成堆的,而且泉城广场一直到南辛庄街,只下不上,帅哥司机前门都不开,有乘客不要脸,从后门上,被司机鄙视以后,递过来的钱),然后,在金德利吃了一顿,坐的94路到燕子山路.
102的电动车,真不错!可是我只坐过一回
作者: lasiweijiasi    时间: 2010-5-15 11:09
7路要是用这车啊,一天能跑两圈就不孬了。
作者: yuyn0123    时间: 2010-5-16 09:33
wo 也只做过1次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