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学生卡、员工卡都是怎么滥用的 [打印本页]

作者: 小猫跳上公交车    时间: 2010-1-28 23:18
标题: 学生卡、员工卡都是怎么滥用的
这个问题好奇很久了 我认识的滥用学生卡的成人掰着手指头已经数不过来了
据说有的是认识公交的人(一线职工就够用) 自己找人办张假学生卡 然后在卡有效期内让公交职工无限次给充值 嗯 很邪恶的说
另外不解的是怎么一下冒出那么多不像公交职工的乘客刷职工卡 很多都相当年轻而且衣着光鲜 你别说他们刷的都是计次卡 我可不信 请问是不是公交职工只有在休息的那几天才可以把卡借给家人 只要上班就必须打卡吧
作者: 斯内普    时间: 2010-1-28 23:25
公交职工就不能年轻+光鲜亮丽吗?除了一线职工,机关的人也不少哇
作者: edwin    时间: 2010-1-28 23:29
公交职工就不能年轻+光鲜亮丽吗?除了一线职工,机关的人也不少哇
斯内普 发表于 2010-1-28 23:25




是的,公交系统是很庞大的,一线职工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那些年轻女性,有一部分都是新来的检查员。检查员有年轻化的趋势。反正我们上班是要求刷员工卡的,包括报到和刷车上的刷卡机,都是员工卡,就是怕员工卡乱借,都泛滥了
作者: 小猫跳上公交车    时间: 2010-1-28 23:36
是的,公交系统是很庞大的,一线职工只是一小部分,而且那些年轻女性,有一部分都是新来的检查员。检查员有年轻化的趋势。反正我们上班是要求刷员工卡的,包括报到和刷车上的刷卡机,都是员工卡,就是怕员工 ...
edwin 发表于 2010-1-28 23:29

原来是Z样哦 我有个邻居只要哪天不当班 他的卡一定不在自己身上 我都习惯这种默契了- -!
作者: 357路    时间: 2010-1-28 23:43
员工卡滥用情况远远小于学生卡滥用情况……
作者: 班车族    时间: 2010-1-29 00:02
地铁的也用一号卡啊,...........
作者: 649    时间: 2010-1-29 00:17
我曾经见过有人在322上 跟售票说用员工卡替别人代刷一下…… 322售票和那个人不认识 售票同意了
作者: skok    时间: 2010-1-29 00:18
员工卡是才是无敌卡,没有成本付出,那是超级学生卡
作者: ronwu    时间: 2010-1-29 09:25
8# skok


你不交钱谁给你办啊?
作者: tearsboy    时间: 2010-1-29 10:4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朴峻必    时间: 2010-1-29 12:36
我发现现在公交司售人员很辛苦,那天我看见某公交车的司售人员在总站时,在没有发车的空当匆忙地就是吃那些无味、凉凉的盒饭...

虽然我不懂什么一线、二线,但是他们真的很辛苦,还要遭受乘客的投诉...哎~大家都是 ...
tearsboy 发表于 2010-1-29 10:49

难道站点连个微波炉也没有吗??
作者: yz8965    时间: 2010-1-29 13:04
记住:钱是万能的,但前提是进个人腰包
作者: 南西豆芽    时间: 2010-1-29 14:06
现在员工卡~!不可能在乱借了`因为和兼票卡`挂钩了
作者: cassano23    时间: 2010-1-29 15:55
公交员工确实很辛苦,不过那些上班不用刷员工卡的员工,是不是就可以把卡给家里人用了,然后自己穿公交的工服就可以随便坐公交了
作者: tearsboy    时间: 2010-1-29 18:00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tearsboy    时间: 2010-1-29 18:01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edwin    时间: 2010-1-29 19:29
请问,什么叫“一线员工”?
tearsboy 发表于 2010-1-29 18:01



就是直接在单位工作,面对广大被服务对象提供服务的人,公交行业的一线员工就是司机和售票员,直接面对被服务的对象—乘客
作者: 最爱我家653    时间: 2010-1-29 20:18
所有北京公交集团在册人员,都有“员工卡”。

这是员工的福利(除了这个还有其他的么。。。)
作者: 米卢    时间: 2010-1-29 20:36
怎嘛不说说,提团下属企业不给员工办员工卡,黑暗……
作者: 原骏傲冬    时间: 2010-1-29 22:36
不是没有微波炉,是没有时间热,等热好了就该走了,到那边又是凉的,况且现在好多都是圈点,例如所长的690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