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普及摄影知识及PS教程 [打印本页]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06
标题: 普及摄影知识及PS教程
省的大家去网上找了,详见2楼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07
首先是应该知道的是数码相机的一些特殊功能,数码相机有别于传统相机,所以在摄影的时候有些比较特殊的调节选项,而且这些选项对于数码摄影来说非常关键。比如“ISO调节”和“曝光补偿”就是非常特别而重要的。   

  (一)关于ISO   


  首先说说ISO的调节,ISO的设置调整主要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第一是光线不足的困扰,第二是快门速度过慢的问题,在这种状况下,如果有三脚架或者可以保证数码相机固定拍摄的话,可以通过增大光圈快门或者慢速快门来进行拍摄,但是在缺乏三脚架支持或者手持数码相机无法保证稳定拍摄的情况下,就只得选择较高的ISO来解决这个问题。   

  请记住,如果要获得画面清爽的照片就尽量采用低ISO设置进行拍摄 , 例如,如果要拍摄阴天或者日落时候的运动对象,快门速度设定最好为1/125s。不过如果在ISO50或者ISO100的设置下,即使在最大光圈设定下数码相机也不会达到这个快门速度,而是更慢的快门进行拍摄,这时候只能够采用提高ISO设置来获得快速快门,这样才能够捕捉到快速运动的对象。   

  不过对于ISO的调节应该是一步一步的进行,先调高到最近的一挡,看看是否能够实现拍摄意图,如果还不理想就再提高一挡,这样就可以保证获得最佳的ISO设置进行拍摄,当然无论如何,ISO的升高都会导致噪点的增加,因此我们得了解ISO变化的优点和缺点。   

  简而言之,ISO的设置升高会带来噪点的增加,当然在光线条件不好的时候,ISO增加可以提高快门速度,实现拍摄的可靠性。   

  要记住,在照片的阴暗部分或者单色区域的表征会比较突出,噪点色斑现象会比较明显, 低ISO下拍摄的画面干净利索,不过在低光照的时候最好能够使用三脚架进行辅助拍摄。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08
(二)关于白平衡  

  在荧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照片会显得发绿,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莫名其妙地偏蓝,我想刚玩数码相机的朋友大概碰到过这种情况吧,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能够对这一现象进行补偿的功能就是“白平衡”。你如果不想在拍摄的时候让皮肤变得怪里怪气,就跟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白平衡为何物?  

  白平衡控制就是通过图像调整,使在各种光线条件下拍摄出的照片色彩和人眼所看到的景物色彩完全相同。简单地说,白平衡就是无论环境光线如何,仍然把“白”定义为“白”的一种功能,这样可以保证色彩还原的准确性。一般而言,采用全自动方式时,我们的易用性数码相机也会采用自动白平衡,在特殊环境下很容易失误。此时,建议大家调用数码相机中的预设白平衡值,其中包括室内白炽灯、户外晴天、酒店等多种常见的环境。正确设置白平衡之后,色彩表现比右图更加自然。  

  不过白平衡还有很多另类的用法,比如不同的白平衡值会使得照片产生偏色,而利用这一特性,我们可以使作品产生一些特殊效果,这往往比使用滤色镜之类的小附件更加自然,而且十分方便。利用黄色的自定义白平衡产生蓝色光,淡蓝色自定义白平衡产生暖调的橙红色光,我们可以人为控制照片的偏色。为了令照片更加柔和,采用淡蓝色物体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为了令照片更加深邃,采用黄色来自定义白平衡即可。  

  在某些拍摄环境下,数码相机预设的白平衡值可能不够用,而白平衡又是十分抽象的概念,难以用简单的数值来描述。此外,我们可以利用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这也是最为准确的方式,不过使用时相对繁琐。首先找一张你认为最标准的白色物体,一般是白纸或者白色的石膏雕塑。随后打开数码相机的白平衡捕获功能,将镜头对准标准的白色物体,此时数码相机可以准确地捕获当时环境下的白平衡参数。  

  掌握了白平衡,拍摄出的照片就会有准确的色彩表现。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08
(三)关于曝光补偿  


  曝光补偿(EV)的概念:摄影其实就是摄影者运用自已掌握的摄影技术通过摄影器材对环境光线的计算、捕捉景物成像的过程。这个过程与设备的光圈值(控制单位时间进入相机的光通量)、快门速度(曝光时间)以及ISO(感光度,对光线的敏感程度)有关。如今的传统设备以及DC都会通过自己的内部程序,对环境光线进行计算,自动调整光圈、快门甚至ISO值。但在复杂的光线及强对比高反差环境下,P(程序自动曝光)挡拍出的照片往往差强人意,效果不是最佳。这时就需要拍摄者手工对设备进行相应的曝光参数调整,这就是曝光补偿EV(expose value)。  


  光的补偿、调整的手段很多,一般的有闪光灯、摄影灯、反光板的外源光线补偿;调整光圈值、曝光时间的光通量参数补偿。上面这几种补偿的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讲应该分类到“光线补偿或曝光控制”的概念中去。还有就是数码相机特有的EV的调整补偿。  

  外源光线类的闪光灯光线补偿,在缺乏其他补光光源情况下补光偏硬,往往会在被摄对象的背景上留下明显的阴影,同时会使被摄主体高反射部分失去层次,失真严重,所以一般很少采用。  

  摄影灯可以营造出很好的拍摄效果,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摄影棚之内。  

  补光效果柔和的反光板对于小场景人像类摄影应用广泛,常用于主体面部补光,其局限性不言而喻。  

  光圈以及快门的光通量参数调整,往往由于拍摄过程中需要考虑景深,以及运动物体因素影响,实际运用中会有捉襟见肘的感觉。  

  对于现在普及的数码相机来说,最常用到的手法是进行EV的调整,以期达到曝光补偿的目的。  

  消费级数码相机大多具备±2.0EV调节范围,高档些的DC可达可达±3.0EV。考验一台DC的指标之一就是它的手动调节功能,而在EV调整中调整精度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一般的以0.3或0.5为级别。级差越小越能满足拍摄者的创作意图。  

  对于初学者来讲,曝光补偿一般用于静物、景物拍摄的场合。这个场合适合你从容进行参数调整,用不同的补偿值拍摄多张片子,从中选择最佳作品出来。  

  正确调整EV值:在典型欠曝场景(物体亮部的区域较多,如逆光、强光下的水面、雪景、日出日落场景等)使用EV+,在典型过曝场景(物体暗部的区域较多,如密林、阴影中物体、黑色物体的特写等)使用EV-。简单通俗地说就是“白加黑减、亮加暗减”。  

  需要注意的是DC无论在P挡还是S/A挡下,当对EV值进行调整时,相机的光圈/快门参数也会有相应的变化:P挡下EV调整时,相机光圈、快门都会做出自动调整;A挡下光圈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快门的速度变化;S挡下快门固定、EV调整会联动使光圈大小变化。但是这些光圈、快门的变化不会影响到最终成像后的曝光补偿效果。  

  如果掌握好了ISO调节和曝光补偿的调节,那么数码相机使用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了。玩熟了数码相机,接着我们就该来看看如果拍摄照片才会好看了。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08
摄影其实是件既复杂又简单的事情,如果掌握了精髓,就会比较轻松。首先介绍的是构图,构图是拍好一张照片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步骤。  

  1. 光线的处理  

  摄像用光的动态性特点不仅是由摄像的技术要求和造型特点所决定的,它还与不同内容对光线的不同要求有密切的联系。在纪实性影像中,如纪录片、风光片、纪实性专题片等通常要求在不失真的情况下艺术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光效,注重实景光线的运用,强调真实自然的光效。而艺术类影像的用光比纪实类要复杂而多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人工处理,但应根据拍摄内容和节目体裁的区别来适度地掌握。  

  2. 色彩的处理  

  色彩能够影响我们的情绪,如拍摄红色,能让人有一种喜庆、奔放的感觉,绿色能让人有一种宁静、平和的感觉,白色让人有一种恐怖、死亡的感觉,在拍摄时应根据主题和内容的需要选择感情特征明确、相互关系鲜明的色彩,进行恰当、灵活地匹配、组合和运用。  

  色彩还可以用来表现时间,如红叶象征秋意,橘红的草地告诉我们夕阳正在落山,而姹紫嫣红则显示早晨,而且色彩还能烘托视觉要素的表现力,如肤色红润表现青春年华。  

  3. 影调的处理  

  在影像构图中搞好明暗配置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在画面中选择拍摄对象时,在大面积的亮影调中安置一小块暗影调,或是在大面积的暗影调中出现一小块亮影调,都能够吸引观众的视觉注意力,有利于表现所要强调的对象或主体。明暗配置在画面构图中还可以用来均衡构图,如果画面一侧是很浓重的暗调,而另一侧是很轻淡的明调,利用构图适当地调整明暗关系,就能够改变这种不均衡的情况,使画面的结构形式稳定、均衡。  

  4. 线条的处理  

  在构图中线条的造型美感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与画面框架的相互关系。如拍摄同一根旗杆,虽然现实生活中它是笔直地矗立着的,但是在电视屏幕的画面框架中,它可以居中占满画面,也可以靠边分切画面,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您在拍摄过程中要能够认识和选择何种构图下被摄主体的线条形式最佳、最能表现和反映其本质、最能传达主题思想和创作意图。  

  在掌握了构图以后,我想你离成功就只剩下一点点距离了。不急,最后来看看我们总结的要点,相信你看完以后剩下的只需要多拍多思考,就能创造出绝佳的照片了。  “扎马步”-避免抖动带来的危害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08
高低决策”-如何降低噪点  

在拍摄运动物体,或者在暗环境下拍摄,有时候可以采用高感光度设置来进行,在ISO数值高的时候进行拍摄,快门速度比较快,拍摄起来较容易,但是高感光度带来的一个问题就是画面的噪点将会增多,实际上这是让许多数码相机用户颇感头痛的两难问题,感光度低,拍摄不易,噪点少,感光度高,拍摄容易,噪点多。一般来说,采用高感光度拍摄的照片我们都只好缩小分辨率进行欣赏,而这时照片上的噪点就没有那么明显了,简单分析这是因为缩小后图像上的一个像素点是由原先的多个像素合并后得到的,换句话说就是把三个噪点变成一个噪点,这不是很严格的解释,但是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个现象。  

因此利用上面谈到的这个现象,我们可以直接在数码相机上来解决高感光度拍摄噪点多的困难。不过我们先再来了解一下数码相机噪点产生的原因:在光线照度低的情况下,CCD单元不能感应到足够的光,在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后的电流强度比较小,而CCD自身通过的暗电流比例相对增加而产生的,那么可以理解为增加CCD感应到的亮度就可以减少噪点。比如我们把最高像素可达300万像的数码相机按100万像素拍,这样就相当于用3个CCD感光单元当一个用,感光能力相当于增加3倍,图像噪点也就下降了不少。  

每款相机在高感光度设置下按照多少像素拍摄的效果最好,这需要用户自己实际体验,我们做个比喻,如果都是在ISO400的设置下,可能2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640×480分辨率设置下的拍摄噪点最小,而500万像素的数码相机在1024×768分辨率设置下就能够获得很好的效果。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1
一、近距拍摄的技巧
     1. 贴近物体拍照, 必须先切换到近拍模式;
     2. 近拍时相机与被摄物的距离很近, 容易因相机持握不稳而产生对焦的误差, 建议最好使用脚架来拍摄, 才不会发生照片模糊的问题,或者适当的开启闪光灯为被摄物体提供光线。

二、曝光补偿的要决:“黑的愈暗、白的愈亮”。

三、当曝光补偿往+的方向调整, 虽然照片会变亮, 不过此时的快门速度相对较慢, 所以当调整幅度较大时, 最好使用脚架以避免照片模糊

四、什么是曝光补偿?
     照过程中, 相机的测光机制会受到物体反射光线多寡与颜**况, 来决定适当的光圈与快门值;可是测光机制有个盲点, 即使在同样光线下, 只要物体颜色改变, 光圈与快门值也会跟着改变, 那么所拍的照片就有可能会出现太暗、太亮的问题。 拍摄主体较明亮或是浅色系时, 用相机所拍的结果反而比较暗,反之, 当主体颜色较深时, 相机却拍出较亮的照片
曝光补偿-让照片亮度恢复正常正因为测光机制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数码相机都会设计曝光补偿来改善;所谓曝光补偿就是相机测光后, 再由使用者根据经验调整亮度, 让照片曝光恢复正常的机制。

五、表现拍摄物的景深,就必须将光圈缩小,快门放慢一些,如此一来,不论是前景和後景的表现上都会样的清晰

六、闪光灯的使用时机
     1. 逆光拍摄时,若不使用闪光灯,将会造成所拍摄的物体表面颜色较暗,而背景光线又过亮的情况,所以必须将闪光灯开启成强制模式;
     2 . 室内或是夜晚拍摄人像时记得要将闪光灯开启成防红眼模式;
     3. 如果拍摄物或拍摄物附近有玻璃或是金属等,一些会反光的物体时,如没必要尽量避免使用闪光灯

七、光线不足的情况下拍摄时,持机更要保证稳定。情况允许的话,最好使用三脚架以达到最佳的稳定度。

八、不要使用数码变焦: 很多数码相机都具备数码变焦功能,数码变焦虽然也能够使要拍的目标变大,但拍出的照片是相对模糊的,品质大大降低。所以,建议通过相机设置,关掉数码变焦的功能。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2
任何一款相机,都有它的优点和特点,关键在如何熟练的用好它们,发挥它们的最大作用。先来说点基本的设置和参数。

     照片大小和格式:高级的相机都有无压缩格式(RAW,TIIF),方便后期调整(专业软件),不过文件很大,对一般人没必要,我们常用的是JPG格式,保存方式(压缩)有精细,一般,较差等,建议大家都用最好的方式保存(压缩的少,画面质量好)。至于照片大小可以根据需要(一般分大,中,小三种),要是想将来打印照片那就用最大的像素,一般网上交流用中就够了(方便后期裁剪)。要是存储卡太小,又想多照几张,那就只好用小了。

     感光度:这是一个胶片留下的参数,反应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感光度越低,画面质量越好。需要的暴光量越多。感光度越高,需要的暴光量越少,快门速度就可以提高。可画质就不好了,矛盾呀!为了画面质量一般都是设置最低(ISO:50-100)。在光线太暗,又不能开闪光,快门速度很慢时,为了防止抖动,无奈之下才调高感光度,一般相机最高不要超过400,单反也不要超过800(和感光器面积有关)

     暴光模式:高级的相机一般都有自动,程序(P),快门优先(S),光圈优先(A),场景模式等,普通相机最少也有自动,程序,场景模式等。
     自动就是常说的傻瓜型,不需要任何参数调节,只管随便照。程序就可以调节一些参数(比如感光度,闪光灯),有的相机在程序下   还可以调整光圈快门组合。这些只适合初学者,好用方便。场景模式就是专门给初学者设置的,有肖像,风景,夜景等等,不同的环境用不同的模式,相机就会自动有不同的光圈快门组合,以达到最好的效果。
有些摄影基础的人,一般常用光圈优先,随着景物光线的不同就可以随时调节光圈(光圈对景深等特殊效果有很大关系),相机就会自动设置快门速度。

     变焦:在其它设置好后,就可以拍照了。首先要用变焦,推远(广角,短焦距)或拉近(长焦),构成自己需要的画面。一般相机都有3-5倍的光学变焦,高级的也有7-15倍的变焦。例如35-140mm就是4倍变焦。光学变焦就是靠镜头的内部镜片移动来变化焦距。数码变焦实用意义不大,等于是处理软件的放大,对画面质量有影响。

     对焦:不要和变焦混淆,任何距离的景物要清晰成像,就必须对焦。一般相机都是自动完成,在你半按快门时自动完成,并用颜色或声音提示你。在光线比较暗时,或反差小都对焦很慢,甚至对不上焦,这时就需要对焦辅助灯(一般都自带,自动开启)或手动对焦(高级相机有手动功能)。
     对焦的模式一般有三种可选(多点对焦,中心对焦,点对焦)。多点对焦一般不建议用,虽说对焦快,可是容易跑焦。就是你想要中间的景物清楚,可是,不是前面的清晰就是旁边的清晰,结果想要的模糊。
     一般常用中心对焦,把中心对焦框对准想要照的景物,半按快门,等有对焦成功提示后,手不要松,移动相机角度到你想要得画面,再全部按下快门拍照,就没问题了。注意不要前后移动,改变距离。否则就要重新对焦。
点对焦更精确,主要是在景深很小,微距拍摄时用。有的相机还可以移动对焦点位置,在构图完成后,不能移动相机的情况下,可以把对焦点移动到自己需要的地方。

     测光:现在的相机都是自动设定暴光量,所以测光就关系到暴光的准确。测光一般分三种(平均测光,中心测光,点测光)
平均测光又叫多点测光,一般风景都可以用,方便准确。中心测光是照特写或逆光时用的,把中心对准主要景物,就可以保证中心的景物暴光准确,至于周围的过暴(发白)或不足(黑)都不用管。点测光就是更小面积的测光,主要是微距或特殊要求时用,不好掌握。例如拍人物特写,把测光点对准黑眼睛,结果脸部肯定过暴,假如对准鼻子的亮点,那其他肯定发黑。很多相机的点测光都和对焦点连动,就是为了主要景物的暴光准确对焦清晰。

     还有其他一些不重要的参数:白平衡(自动),暴光补偿(0),画面风格(对比度,锐度,饱和度),连拍,延迟(自拍)等,看说明书设置,或出厂设置就可以了。

     一张照片的成功与否,首先要保证对焦清晰,不模糊不抖动,暴光准确。其次才考虑构图角度,景深控制等其他因素。熟能生巧,反正数码也不花钱,多实践,多拍照。无论是高级或普通相机,首先要学会,运用好半按快门。只有熟练掌握了手中的相机,才能在创作中充分利用相机的功能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得到满意的作品。


数码摄影基础知识(下)摄影技巧

     学习摄影要循序渐进,多实践,多练习。学习了基础知识,掌握了一般技术,就可以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自己了。

     下面再说几个与照片效果关系很大的参数。

     暴光量:对某一场景相机都会自动给出一个合适的暴光量(一定感光度下),暴光量是由光圈和快门决定的。比如光圈f8快门1/200秒的暴光,和光圈f11快门1/100秒的暴光量是一样的。

     打个比方,暴光量就好比用水桶接水。感光度高就象用小桶接水,容水量小。相同光圈下,快门肯定提高不少。低感光度就象用大桶接水,容水量大。相同光圈下,快门肯定较慢,不过画面质量要比高感光度好。
光圈就相当于流水量的大小,快门就是流水的时间。流量大就可以短时间接满,流量小就需要时间长。

     光圈的值是镜头口径和光圈大小的比值(1.2,1.8,2.0,2.8,5.6,8.0,11,16....)。数字越大,光圈越小,通光量就小,就需要较长时间的快门。数字越小,通光量就大,快门就可以更短。光圈不光是控制通光量的大小,还影响照片的效果。主要就是景深。

     景深就是指焦点前后的清晰范围,例如10棵树纵向排列,把焦点对在第5棵树上,大景深(小光圈,数字大)就可以使第2-8棵树都清晰,小景深(大光圈,数字小)只能使第4-6棵的树清晰。影响景深的还有焦距和对焦距离。
大光圈,长焦距,近距离时,景深就小,严重的前后只有几毫米范围(微距模式),照人像侧面也只能一只眼睛清楚。反过来景深就大,比如照风景,用小光圈,在广角端(短焦距),远距离拍照时,景深就很大,前后几十米都很清晰。对焦很方便很快。

     一般相机快门都在8-1/2000秒,长的也有几分钟或B门(暴光时间自己控制),短的也有1/8000秒甚至上万分之一。速度越快(时间短)就能凝固高速的瞬间,例如奔跑的动物,飞翔的鸟,飞溅的浪花等。慢快门(长时间)就能捕捉运动的轨迹,例如夜空的烟花,晚上车的灯光轨迹,如丝绸般的流水等等。一般情况下为了照片清晰,防止手的抖动,快门速度都在1/100秒以上,个别人也可以手持达到1/30秒,射击运动员估计更厉害。要提高快门速度,只有调大光圈,还不行就只好调高感光度,或开闪光灯了。所以三脚架,闪光灯就是必备的附件。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3
1.ae锁
     ae是automatic exposure自动曝光控制装置的缩写,ae锁就是锁定于某一ae设置,用于自动曝光时人为控制曝光量,保证主体曝光正常。

使用ae锁有几点需要注意:1、手动方式或自拍时不能使用自动曝光(ae)锁。2、按下自动曝光(ae)锁之后不要再调节光圈大小。3、用闪光灯摄影时不要使用(ae)锁。

2.ccd
     中文译为"电子耦合组件"(charged coupled device),它就像传统相机的底片一样,是感应光线的电路装置,你可以将它想象成一颗颗微小的感应粒子,铺满在光学镜头后方,当光线与图像从镜头透过、投射到ccd表面时,ccd就会产生电流,将感应到的内容转换成数码资料储存起来。ccd像素数目越多、单一像素尺寸越大,收集到的图像就会越清晰。因此,尽管ccd数目并不是决定图像品质的唯一重点,我们仍然可以把它当成相机等级的重要判准之一。

3.cmos
     comple-mentary metal-oxicle-semiconductor,中文译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

4.dpof
     dpof指的是数码打印顺序指令,用于在存储介质(影像记忆卡等)上记录信息。在此格式下,你可以设定将数码相机拍摄的那些影像进行打印以及进行打印多少张。

5.exif
     所谓exif (exchangerable image file format for digital still cameras) ,就是由jeita(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协会)制定的、决定记录jpeg 图像和声音的文件上的附加信息的方式的规格。

6.exif 2.2
     exif 2.2 版是一种新改版的数码相机文件格式,其中包含实现最佳打印所必需的各种拍摄信息。

7.ptp
     ptp是英语“图片传输协议(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
ptp是最早由柯达公司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 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

     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8.tiff格式
     tiff是一种比较灵活的图像格式,它的全称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文件扩展名为tif或tiff。该格式支持256色、24位真彩色、32位色、48位色等多种色彩位,同时支持rgb、cmyk以及ycbcr等多种色彩模式,支持多平台。tiff文件可以是不压缩的,文件体积较大,也可以是压缩的,支持raw、rle、lzw、jpeg、 ccitt3组和4组等多种压缩方式

9.wave
     这是录音时用的标准的windows文件格式,文件的扩展名为“wav”,数据本身的格式为pcm或压缩型。

10.图片传输协议
     图片传输协议英文全称为:picture transfer protocol,缩写为ptp。 ptp是由柯达与微软协商制定的一种标准,符合这种标准的图像设备在接入windows xp系统之后可以更好地被系统和应用程序所共享,尤其在网络传输方面,系统可以直接访问这些设备用于建立网络相册时图片的上传、网上聊天时图片的传送等。当然,这主要是为方便计算机知识不多的普通用户的,使相机、应用软件、网站等结合在一起更容易地完成一些傻瓜式功能。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3
11.图像储存格式
     由于数码相机拍下的图像文件很大,储存容量却有限,因此图像通常都会经过压缩再储存。最常见的图像储存格式就是jpeg和tiff檔,jpeg经过高度压缩,能使档案变为原先的1/4、1/8或1/16大小左右,因此可以省下不少储存空间,不过相对也会让原始图像资料有所损失,许多相机都会提供特定的压缩比例供使用者自己选择。


     tiff文件几乎未经压缩,所以图像会比jpeg保持地更完整。不过因为图像分辨率越高、压缩越小就越占记忆空间,所以拍照时必须兼顾对图像的品质要求与记忆卡容量。举例来说,一张8mb的smartmedia内存卡存640×480分辨率、高压缩格式的照片可能可以存80张,可是如果存1024×768、未压缩格式的照片就只能存3张,差异其实非常大,因此拍摄前必须先预设储存模式或干脆准备好足够的内存卡。

12.无损和有损压缩
     无损压缩和有损压缩是数码图像文件压缩的两种类型。
     无损压缩是对文件本身的压缩,和其它数据文件的压缩一样,是对文件的数据存储方式进行优化,采用某种算法表示重复的数据信息,文件可以完全还原,不会影响文件内容,对于数码图像而言,也就不会使图像细节有任何损失。而有损压缩是对图像本身的改变,在保存图像时保留了较多的亮度信息,而将色相和色纯度的信息和周围的像素进行合并,合并的比例不同,压缩的比例也不同,由于信息量减少了,所以压缩比可以很高,图像质量也会相应的下降。

13.gt镜头
     gt镜头是指美能达独特设计的多片多组配合巧妙的镜头组件,镜头镜片使用高档低色散光学玻璃,其中包含多枚模铸成型非球面镜片等等。也就是说美能达的 g 系列高档专业传统相机(银盐相机)使用的镜头称为af镜头,而美能达将生产 g 系列镜头的工艺技术应用于数码相机的设计生产中,所生产出的产品就称为 gt 镜头。

14.蔡司镜头
     即zeiss。蔡司是一家致力於应用研究,对於光学、玻璃技术、精密技术以及电子等高品质的产品开发、制造、销售有贡献的德国企业,从 1846 年开始,carl zeiss 已开设生产显微镜的工作坊。zeiss镜头,专业的摄像,摄影镜头

15.广角镜
     即wide angle,又叫短焦镜头。广角镜因焦距非常短,所以投射到底片上的景物就变小了扩阔镜头拍摄角度,除可拍摄更多景物,更能在狭窄的环境下拍摄出宽阔角度的影像。

16.iesp自动聚焦
     iesp英语intelligent electro selective pattern(智能电子选择模式)的缩写。iesp自动聚焦是数码相机在对焦范围内做多重区块分割(有资料称分割方式为扇形分割),再将分割区块所测得焦点位置综合运算,根据主体的不同状态,确定最佳焦距位。iesp自动聚焦在奥林巴斯数码相机的介绍中经常看到。

17.变焦
     镜头的另一个重点在变焦能力,所谓的变焦能力包括光学变焦(optical zoom)与数码变焦(digital zoom)两种。两者虽然都有有助于望远拍摄时放大远方物体,但是只有光学变焦可以支持图像主体成像后,增加更多的像素,让主体不但变大,同时也相对更清晰。通常变焦倍数大者越适合用于望远拍摄。光学变焦同传统相机设计一样,取决于镜头的焦距,所以分辨率及画质不会改变。数码变焦只能将原先的图像尺寸裁小,让图像在lcd屏幕上变得比较大,但并不会有助于使细节更清晰。因此购买数码相机时,我们往往建议大家留意光学变焦的倍数。目前中端相机普遍都有3倍左右的光学变焦,不过也有具超长变焦功能的产品,例如10倍光学变焦的机种。

18.光学变焦
     是依靠光学镜头结构来实现变焦,变焦方式与35mm相机差不多,就是通过摄像头的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如今的数码相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大多在2倍-5倍之间,也有一些码相机拥有10倍的光学变焦效果。家用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在10倍~22倍,能比较清楚的拍到70米外的东西。使用增倍镜能够增大摄录机的光学变焦倍数。

19.数字变焦
     即digital zoom,实际上是画面的电子放大,把原来ccd影像感应器上的一部份像素使用"插值"处理手段做放大,将ccd影像感应器上的像素用插值算法将画面放大到整个画面。通过数码变焦,拍摄的景物放大了,但它的清晰度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有点像vcd或dvd中的zoom功能,所以数码变焦并没有太大的实际意义。目前数码相机的数码变焦一般在6倍左右,摄像机的数码变焦在44倍-600倍左右,实际使用中有40倍就足够了。如果变焦倍数不够,我们可以在镜头前加一增倍镜。如果拍摄的视角小,可以相应的加一广角镜。

20.智能变焦
     全新独有的sony智能变焦功能.可放大变焦拍摄,不会将微粒放大,令放大的影像也能保持原有的细致质素.智能变焦因应不同影像尺寸的选择,提供不同程度的强化变焦功能.有别于数码变焦,智能变焦能保持画质与原本影像相同。

21.程序式自动曝光
     程序式自动曝光是电子技术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产物,采用这种方式曝光时,相机不但能根据光线条件算出合适的曝光量,还能自动选择合适的曝光组合。

22.超焦距
     由于镜头的后景深比较大,人们称对焦点以后的能清晰成像的距离为超焦距。傻瓜相机一般就利用了超焦距,利用短焦镜头在一定距离之后的景物都能比较清晰成像的特点,省去对焦功能,所以,一般低档的傻瓜相机并不能自动对焦,只是利用了超焦距而已。正如前面所说的,"清晰"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超焦距范围内的景物并非真正的清晰成像,由于不在对焦点上,肯定是模糊的,,只是模糊的程度一般人能够接受而已,这就是傻瓜相机拍摄的底片不能放大得太大的原因。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4
23.插值
     插值(interpolation),有时也称为“重置样本”,是在不生成像素的情况下增加图像像素大小的一种方法,在周围像素色彩的基础上用数学公式计算丢失像素的色彩。有些相机使用插值,人为地增加图像的分辨率。

24.超级had图像传感器
     内置应用"super hole accumulation diode(had)"电子画质提升技术的ccd影像感应器,提高ccd的感应性能及加强数码信号处理功能,有效地于拍摄影像时降噪及减低不必要的干扰,令画面更清晰明丽,色彩层次更分明,对现场光源不足或拍摄夜景时效果尤其显着。

25.ttl测光
     即ttl light measuring。通过镜头测量通光量,与滤光镜的曝光,光圈焦距等参数无关。测光方式分为平均,局部,中央重点测光等。任何一种测光方法都大同小异,但像逆光这种照明法,被摄体的明暗反差出现极度的不同,或者是像显微摄影等方法,会出现不同的差别。

26.iso感光值
   iso感光值是传统相机底片对光线反应的敏感程度测量值,通常以iso 数码表示,数码越大表示感旋光性越强,常用的表示方法有iso 100 、400 、1000等,一般而言, 感光度越高,底片的颗粒越粗,放大后的效果较差,而数码相机为也套用此iso值来标示测光系统所采用的曝光,基准iso越低,所需曝光量越高。

27.存储介质
     图像储存媒体为数码相机中储存图像的设备,一般我们称为记忆卡,而市面上数码相机所采用的记忆卡,主要有三种规格:smart media:体积小,价格较cf便宜,最大容量到64mb,可以磁盘转接卡、卡片阅读机或pcmcia做为转接设备。compactflash:价格较高,较sm卡厚一点,容量较大,最大可到128mb,速度较快,转接设备为卡片阅读机及pcmcia。memory stick:目前是sony专用的内存规格,只能用于sony的机器上。

28.cf闪存卡
     一种袖珍闪存卡,(compact flash card)。像pc卡那样插入数码相机,它可用适配器,(又称转接卡),使之适应标准的pc卡阅读器或其他的pc卡设备。
cf存储卡的部分结构采用强化玻璃及金属外壳,cf存储卡采用standard ata/ide接口界面,配备有专门的pcm-cia适配器(转接卡),笔记本电脑的用户可直接在pcmcia插槽上使用,使数据很容易在数码相机与电脑之间传递。

29.sm闪存卡
     即smart media,智能媒体卡,一种存储媒介。sm卡采用了ssfdg/flash内存卡,具有超小超薄超轻等特性,体积37(长)×45(宽)×0.76(厚)毫米,重量是1.8g,功耗低,容易升级,sm转换卡也有pcmcia界面,方便用户进行数据传送。

30.memory stick duo
     memory stick duo即微型记忆棒,微型记忆棒的体积和重量都为普通记忆棒的三分之一左右,目前最大存储容量可以达到128mb。

31.优卡
     优卡是lexar公司生产的一种数码相机存储介质,外形和一般的cf卡相同,可以用在使用cf卡的数码相机、pda、mp3等数码设备上,同时可以直接通过usb接口与计算机系统联机,用作移动存储器。

32.数字胶卷
     数字胶卷是lexar公司生产的的一种数码相机的存储介质,同日立的sm卡、松下的sd卡、索尼的memorystick属同类的数字存储媒体。

33.pc卡转换器
     一种接插件,可以把cf卡或sm卡插入其中,然后,整体作为一个pc卡插入计算机的pcmica插口,这是常用于便携机的一种通用扩展接口,可以接入pcmica内存卡、pcmica硬盘、pcmica调制解调器等。

34.irda红外接口
     irda是infrared data association(红外线数据标准协会)的英文缩写,irda红外接口是一种红外线无线传输协议以及基于该协议的无线传输接口。支持irda接口的数码相机,可以无线地向支持irda通信的其它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或打印机传输数码照片。

35.lcd取景
     这是目前大多数数码相机必备的取景方式。lcd取景唯一的优点正是改正普通光学取景唯一的缺点,然而它正像windows 98一样,修正了windows95的bug同时产生了更多的bug。再看看lcd取景的缺点:首先lcd是耗电大户,他要占用整部相机1/3以上的电量;其次lcd取景的姿势必须是双手前伸,与眼睛保持一定距离,此时相机无法获得稳定的三角支撑,用低速快门很难拍出稳定清晰的相片,最后是lcd上显示的画面色彩、对比度与实际在电脑中看到的实际影像误差较大,而且即使标称百万像素的lcd看上去画面仍然很粗糙,无法观察拍摄体细节,面对这种画面你很难对你照的照片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作出判断,所幸的是现在数码相机几乎同时配有普通光学取景和lcd取景,如果购买只有lcd取景器的数码相机有一定风险,除非您有足够把握能得到需要的效果。


36.lcd取景器
     即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屏。有黑白和彩色,彩色中又有真彩和伪彩之分,伪彩便宜,但效果差。数码相机中用于取景和回放的lcd几乎都是目前最好的tft 真彩。 tft lcd 中又有反射和透射两种,反射式反射正面的环境光工作,从不同角度观察差别较大,显示较暗,但省电,造价低;透射式靠背后的灯光工作,角度变化小,显示明亮,但极为费电。


37.oled
     为了形像说明oled构造,我们可以做个简单的比喻:每个oled单元就好比一块汉堡包,发光材料就是夹在中间的蔬菜。每个oled的显示单元都能受控制地产生三种不同颜色的光。oled与lcd一样,也有主动式和被动式之分。被动方式下由行列地址选中的单元被点亮。主动方式下,oled单元后有一个薄膜晶体管(tft),发光单元在tft驱动下点亮。主动式的oled比较省电,但被动式的oled显示性能更佳。


     与lcd做比较,会发现oled优点不少。oled可以自身发光,而lcd则不发光。所以oled比lcd亮得多,对比度大,色彩效果好。oled也没有视角范围的限制,视角一般可达到160度,这样从侧面也不会失真。lcd需要背景灯光点亮,oled只需要点亮的单元才加电,并且电压较低,所以更加省电。oled的重量还比lcd轻得多。oled所需材料很少,制造工艺简单,量产时的成本要比lcd到少节省20%。不过现在oled最主要的缺点是寿命比lcd短,目前只能达到5000小时,而lcd可达10000小时。


38.ttl单反式取景
     这是专业相机上必备的取景方式,也是真正没有误差的光学取景方式。这种取景器的取景范围可达实拍画面的95%。唯一缺点就是如果镜头过小,取景器会很暗,影响手动对焦。幸好现在都具备自动对焦,这一缺点已无大碍。当然,用了ttl单反取景器为了不至于过暗,厂家会用上大口径高级镜头,所以一般是半专业相机才配备此种镜头。奥林巴斯(olympus)的相机上经常使用这种取景器。


39.电子取景
     电子取景器(evf),使用电子取景的视野率比光学取景器就大得多,如sony dsc-f707的evf的视野率就达到99%。而电子取景器也较为实用,这种取景方式不仅价格较便宜,使用时很省电,而且能在任何环境光线下采用。尽管取景器中的画面视角和色彩效果与最终结果不全相同,但使用一段时间后还是很快就会适应的。


40.光学取景器
     传统普及型相机里常用的那种通过一组与拍摄镜头无关(高档傻瓜机上常与变焦镜头连动)的透镜取景的部件,造价低,但有视差,所看到的并不完全是所拍到的。

41.普通光学取景
     这是最常见的取景方式,其唯一的缺点就是取景误差大。用过数码相机的朋友一定知道,数码相机的光学取景器在近距离拍摄时,上下左右位置误差与实际拍摄景像的误差很大(远距离不是特别明显),一般说来光学取景器看到的景像约占实际拍摄景像的85%。

42.多重测光模式
     配备三种测光模式:定点测光、中央偏重测光及多重测光模式,以满足不同的摄影条件及目的。多重测光模式把影像分为49个区域,并对每一个区域进行测光,使拍摄影像获得均衡的曝光。

43.包围式曝光
     包围式曝光(bracketing)是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包围式曝光就是当你按下快门时,相机不是拍摄一张,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意图。使用包围式曝光需要先设定为包围曝光模式,拍摄时象平常一样拍摄就行了。包围式曝光一般使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44.预闪曝光
     特设预闪曝光功能(pre-flash exposure),在一般的拍摄或微距拍摄时,使用预闪时所接收到的图像数据,能够更准确地测出闪光强度及曝光值,令拍摄的影像获得更佳的曝光程度。

45.防红眼功能
     指在用闪光灯拍摄人像时,由于被摄者眼底血管的反光,使拍出照片上人的眼睛中有一个红点的现象。但一般现在的主流数码相机都具有防红眼功能,不过如果不打开的话,依旧不会起作用。

46.防手震功能
     数码相机的防手震功能有两种:一是光学的,一是数码的。光学的防手震和传统相机是一样的,是在成像光路中设置特使设计的镜片,能够感知相机的震动,并根据震动的特点与程度自动调整光路,使成像稳定。而数码的防手震是通过软件计算的方法,利用成像扫描过程与机械快门开启的过程相互配合校正震动的影响,获取稳定的画面。一般而言,设计精良的光学防手震系统效果要可靠、真实一些。

47.超级红外线夜摄功能
     sony首创的红外线夜摄功能,能够在全黑环境下进行拍摄,甚至连肉眼也不能分辨的物体,现在也可以清晰地拍摄下来。配合慢速快门开关*使用,影像细致悦目,更胜以前。
红外线夜摄功能的慢速快门为2段选择,超级红外线夜摄功能的慢速快门为自动调节。

48.自动省电功能
     如果照相机在15秒以内无论何种原因没有使用,自动省电功能将起作用而关闭液晶显示(睡眠模式),这样可以避免电池不必要的耗电或者在照相机与电源ac适配器相连时防止电源电能消耗,当相机更长一段时间后还未使用时,自动省电功能将关闭相机电源,这个时间长度可以在相机上设定,可以是2到5分钟。

49.定焦相机
     是指使用固定焦距镜头的相机。一般说来,使用定焦镜头的\"傻瓜\"相机要比同档价格的变焦\"傻瓜\"机体积小,成像质量也更胜一筹,选择这类相机的消费者看中的往往就是相机小巧的体积和出色的镜头质量。

50.变焦相机
     简单说就是指相机使用的镜头焦距可以调节改变,这样我们可以通过改变镜头焦距来获得不同的视觉和拍摄效果。现在的优秀变焦\"傻瓜\"相机不仅拥有完全令人放心和满意的优质变焦镜头,能让使用者通过变换焦距来调节构图从而获得更满意的拍摄结果,设计者也非常注重突出它们时尚小巧漂亮的外型特点。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4
51.单反相机
     单反就是指单镜头反光,即slr(single lens reflex)。在这种系统中,反光镜和棱镜的独到设计使得摄影者可以从取景器中直接观察到通过镜头的影像。单镜头反光照相机的构造图中可以看到,光线透过镜头到达反光镜后,折射到上面的对焦屏并结成影像,透过接目镜和五棱镜,我们可以在观景窗中看到外面的景物。拍摄时,当按下快门钮,反光镜便会往上弹起,软片前面的快门幕帘便同时打开,通过镜头的光线(影像)便投影到软片上使胶片感光,尔后反光镜便立即恢复原状,观景窗中再次可以看到影像。单镜头反光相机的这种构造,确定了它是完全透过镜头对焦拍摄的,它能使观景窗中所看到的影像和胶片上永远一样,它的取景范围和实际拍摄范围基本上一致,消除了旁轴平视取景照相机的视差现象,从学习摄影的角度来看,十分有利于直观地取景构图。 单镜头反光相机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可以交换不同规格的镜头。

52.数码相机
     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不论是外型或功能上都相同,主要都是在将动态或静态图像作瞬间捕捉并保存下来。数码相机与传统相机最显而易见的不同点就在储存媒介上,数码相机是利用可记录图像的磁盘片或记忆卡来存取图像,拍摄完毕之后则可以使用rs-232、epp、usb等标准计算机联机方式传输到计算机做处理,也可以由具有特殊功能的打印机直接打印出来,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当拍摄效果不满意时,可以及时删除并且重拍,同时在储存媒介上也不需要像传统相机一般时常购买底片,可以节省底片的费用,并且同时节省冲印费。而在处理的效率方面,数码相机也比传统相机占了非常大的优势,过去一个活动下来所拍摄的数百张照片,假使透过传统相机的话,必须等待冲洗、邮寄的时间,而现在却只要透过数码相机将图像传至计算机中,再利用电子邮件邮寄就可以实时传给所参加的人员,因此数码相机在这个事事讲究效率的时代,可以说是一项非常方便的图像设备之一。

53.红眼
     \"红眼\"是指数码相机在闪光灯模式下拍摄人像特写时,在照片上人眼的瞳孔呈现红色斑点的现象。可以理解为在比较暗的环境中,人眼的瞳孔会放大,此时,如果闪光灯的光轴和相机镜头的光轴比较近,强烈的闪光灯光线会通过人的眼底反射入镜头,眼底有丰富的毛细血管,这些血管是红色的,所以就形成了红色的光斑。防红眼是闪光灯的一种功能,是在正式闪光之前预闪一次,使人眼的瞳孔缩小,从而减轻红眼现象。

54.对比度
     对比度指的是一幅图像中明暗区域最亮的白和最暗的黑之间不同亮度层级的测量,差异范围越大代表对比越大,差异范围越小代表对比越小,好的对比率120:1就可容易地显示生动、丰富的色彩,当对比率高达300:1时,便可支持各阶的颜色。但对比率遭受和亮度相同的困境,现今尚无一套有效又公正的标准来衡量对比率,所以最好的辨识方式还是依靠使用者眼睛。

55.白平衡
     即white balance。物体颜色会因投射光线颜色产生改变,在不同光线的场合下拍摄出的照片会有不同的色温。例如以钨丝灯(电灯泡)照明的环境拍出的照片可能偏黄,一般来说,ccd没有办法像人眼一样会自动修正光线的改变。所以通过白平衡的修正,它会按目前画像中图像特质,立即调整整个图像红绿蓝三色的强度,以修正外部光线所造成的误差。有些相机除了设计自动白平衡或特定色温白平衡功能外,也提供手动白平衡调整。

56.分辨率
     用于量度位图图像内数据量多少的一个参数。通常表示成ppi(每英寸像素)。包含的数据越多,图形文件的长度就越大,也能表现更丰富的细节。但更大的文件也需要耗用更多的计算机资源,更多的ram,更大的硬盘空间等等。在另一方面,假如图像包含的数据不够充分(图形分辨率较低),就会显得相当粗糙,特别是把图像放大为一个较大尺寸观看的时候。所以在图片创建期间,我们必须根据图像最终的用途决定正确的分辨率。这里的技巧是要首先保证图像包含足够多的数据,能满足最终输出的需要。同时也要适量,尽量少占用一些计算机的资源。

     通常,“分辨率”被表示成每一个方向上的像素数量,比如640x480等。而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以同时表示成“每英寸像素”(ppi)以及图形的长度和宽度。比如72ppi,和8x6英寸。

     ppi和dpi(每英寸点数)经常都会出现混用现象。从技术角度说,“像素”(p)只存在于计算机显示领域,而“点”(d)只出现于打印或印刷领域。请读者注意分辨。

57.感光度
     感光度(sensitivity),根据光源的不同强度调节相机的感光能力。
     用传统相机时,我们可因应拍摄环境的亮度来选购不同感光度(速度)的底片,例如一般阴天的环境可用iso200,黑暗如舞台,演唱会的环境可用iso400或更高,而数码相机内也有类似的功能,它借着改变感光芯片里讯号放大器的放大倍数来改变iso值,但当提升iso值时,放大器也会把讯号中的噪声放大,产生粗微粒的影像。

58.光圈
     光圈是一个用来控制光线透过镜头,进入机身内感光面的光量的装置,它通常是在镜头内。表达光圈大小我们是用f值。

     光圈f值 = 镜头的焦距 / 镜头口径的直径

     从以上的公式可知要达到相同的光圈f值,长焦距镜头的口径要比短焦距镜头的口径大。完整的光圈值系列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
     这里值得一题的是光圈f值愈小,在同一单位时间内的进光量便愈多,而且上一级的进光量刚是下一级的一倍,例如光圈从f8调整到f5.6,进光量便多一倍,我们也说光圈开大了一级。对于消费型数码相机而言,光圈f值常常介于f2.8 - f16。,此外许多数码相机在调整光圈时,可以做1/3级的调整。

59.光圈及快门优先
     进阶级以上的数码相机除了提供全自动(auto)模式,通常还会有光圈优先(aperture priority)、快门优先(shutter priority)两种选项,让你在某些场合可以先决定某光圈值或某快门值,然后分别搭配适合的快门或光圈,以呈现画面不同的景深(锐利度)或效果。

60.光圈先决曝光模式
     由我们先自行决定光圈f值后,相机测光系统依当时光线的情形,自动选择适当的快门速度(可为精确无段式的快门速度)以配合。设有曝光模式转盘的数码相机,通常都会在转盘上刻上\''a\''字母来代表光圈先决模式(见图四)。光圈先决模式适合于重视景深效果的摄影。

     由于数码相机的焦距比传统相机的焦距短很多,使镜头的口径开度小,故很难产生较窄的景深。有部份数码相机会有一特别的人像曝光模式,利用内置程序令前景及后景模糊。


61.焦距
     如果你在相机的英文规格书上看过\"f =\",那么后面接的数码通常就是它的焦长,即焦距长度。如
\"f=8-24mm,38-115mm(35mm equivalent)\",就是指这台相机的焦距长度为8-24mm,同时对角线的视角换算后相当于传统35mm相机的38-115mm焦长。一般而言,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焦长约是28-70mm,因此如果焦长高于70mm就代表支持望远效果,若是低于28mm就表示有广角拍摄能力。

     \"可对焦范围\"则是焦长的延伸,通常分为一般拍摄距离与近拍距离,相机的一般拍摄距离通常都标示为\"从某公分到无限远\",而进阶级设计的产品则往往还会提供近距离拍摄功能(macro),以弥补一般拍摄模式下无法对焦的问题。有些相机就非常强调具有支持1公分近拍的神奇能力,适合用来拍摄精细的物体。

62.景深
     在进行拍摄时,调节相机镜头,使距离相机一定距离的景物清晰成像的过程,叫做对焦,那个景物所在的点,称为对焦点,因为\"清晰\"并不是一种绝对的概念,所以,对焦点前(靠近相机)、后一定距离内的景物的成像都可以是清晰的,这个前后范围的总和,就叫做景深,意思是只要在这个范围之内的景物,都能清楚地拍摄到。景深的大小,首先与镜头焦距有关,焦距长的镜头,景深小,焦距短的镜头景深大。其次,景深与光圈有关,光圈越小(数值越大,例如f16的光圈比f11的光圈小),景深就越大;光圈越大(数值越小,例如f2.8的光圈大于f5.6)景深就越小。其次,前景深小于后后景深,也就是说,精确对焦之后,对焦点前面只有很短一点距离内的景物能清晰成像,而对焦点后面很长一段距离内的景物,都是清晰的。

63.环形光灯
     环形闪光灯是直接安装在相机镜头上,发光管呈环形的一种灯具,功率较小,多配有效果灯,光线均匀没有阴影,非常适合微距摄影,在医学和科研领域非常有用。在近距和微距摄影中,由于被摄体和距离镜头很近,普通闪光灯会产生浓重的阴影,曝光量也不容易控制,这时候常常用到环形闪光灯。

64.镜间焦平面快门
     镜间快门由一系列薄钢叶片组成,放置在镜头的单元之间。快门释放按钮触发一根弹簧使叶片在曝光期间开启,然后闭合。这种类型的快门又叫做叶片快门。焦平面快门位于照相机里,正好在胶片的前面。由于它就在焦点平面,也就是胶片位置的前面,因此而得名。比较起来焦平面快门具有如下两个优点:首先,因为焦平面快门是装在相机机身里,而不是装在镜头里,这样可互换的镜头往往并不是太昂贵。但对于叶片快门来说,快门就是镜头的一部分,因此包含叶片快门的镜头会比较昂贵。其次,焦平面快门能够具有更快的曝光速度,为了了解其中的原因,有必要知道一点焦平面快门的工作原理,焦平面快门的运转有些像一对卷轴式的窗帘。首先,第一副帘拉起,快门打开并允许光线照射胶片。然后,当预定的曝光结束之后,第二副帘跟随第一副帘运动并阻挡住光线。这就是焦平面快门工作时幕帘越过胶片的速度具有上限的原因。

65.镜头的mtf
     镜头的mtf是反映镜头成像质量的一个测试参数和镜头对现实世界的再现能力,mtf的英文全称是modular transfer function。镜头的mtf虽被除几个镜头生产商所采纳,但并不是国际标准。由于数码相机是光电一体化的产品,尤其是非专业机型,镜头是不可更换的,成像不仅反映了镜头的成像性能,而mtf只是反映镜头成像质量好坏的参数之一。

66.镜头组
     数码相机的镜头由多片镜片组成,材质则分为玻璃与塑料两类。有的厂商强调,他们的相机镜头以玻璃为材料,所以透光率佳、投射图像更清晰。不过目前许多测试报告都显示,玻璃的透镜并不一定比塑料材料能带来更清晰的图像,同时玻璃镜头也可能增加相机重量,因此选购时还是应该做多面向观察,不要拘泥在镜头材质问题上。

67.口径
   口径(lens thread),相机镜头前端的直径。

68.快门
     是镜头前阻挡光线进来的装置,一般而言快门的时间范围越大越好。秒数低适合拍运动中的物体,某款相机就强调快门最快能到1/16000秒,可轻松抓住急速移动的目标。不过当你要拍的是夜晚的车水马龙,快门时间就要拉长,常见照片中丝绢般的水流效果也要用慢速快门才能拍出来。

     至于单眼相机常见的b快门功能,虽然可由你自由决定曝光时间的长短,拍摄弹性更高,不过目前大多数的消费性数码相机都还不能支持,最多提供如2秒、8秒、16秒等较慢速度的默认值。

69.快门时滞时间
     相机在不使用对焦锁定功能同时保证在自动对焦工作状态下,从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到开始曝光的这段时间称为快门时滞时间。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5
数码摄影入门之一 首先要清晰

  什么叫清晰,这是不是一个绝对的概念,因为我们的要求不同,我们对清晰的概念也是不一样的。这里联系到3个概念,即对焦精度、景深选择和抖动。对焦精度,现在的dc都AF了没有什么可以说的,除非你要拍的主体不在相机的对焦范围里,或者现场极度昏暗,AF还是可以保证质量的。除非你有更高的要求,比如获得超焦距等等,这些是高级手法,应该在无忌里讨论这里不讨论。

  其次是景深,说道景深就需要给出另一个概念:弥散圆,名词解释:弥散圆:弥散圆. 在焦点前后,光线不能汇聚到一个点,点的影象变成模糊的扩大的圆形光斑,这个光斑的外圈就叫做弥散圆。显然,当弥散圆的尺寸小到一定程度后,人眼将认为其是一个不可分辩的一个点。这时我们就会觉得在焦段前后一段距离里所有的像都是清晰的。这就产生了“景深”。景深内的弥散圆称为就称为容许弥散圆可见容许弥散圆的概念是一个随着人观察分辩力的变化变化的,景深是随弥散圆的可接受程度在变化。

  最后是抖动

   说一个故事,15年前我初学摄影是在高中的兴趣小组,老师是印尼的归国华侨。那时的我根本没有兴趣听老师的理论课,仗着家境不错,就只会浪费胶片。在一段时间的拍摄后,一次少年宫有一个摄影比赛(俺那年代惨啊,这种机会是已经极难得的展示自己的机会了)黑白片子被要求必须放大到8寸以上才可以参加。在老师的放大机下,我的片子里的对焦不实和抖动被无情的放大到足够让我沮丧的的程度!这时我才知道老师说的那些“清规戒律”有多重要。

   对持稳相机,我现在可以达到:相对135的50mm焦距下,手持1/4秒可能在LCD上看不出抖,手持1/30放大到7寸内看不出抖,手持1/125秒放大到A3幅面肯定看不出抖。正确的手持方法是用相机的眼平取景器,这时你的左手托住相机左肘紧紧的支撑在肋部形成一个3角,右手持握把手,右肘也紧紧的支撑在肋部也是一个3角,同时2支手臂也自然形成一个3角,有点物理知识的人应该已经感受到它的稳定了。手部动作:拇指控制多功能拨盘,食指轻轻放在快门上,调匀呼吸,就像扣动枪机,做到“有意瞄准,无意击发”此时高手已经达到人机合一的境界,十步一击,一击必杀!当然,绝对不抖是不可能,即使使用捷信,至少它还有按固有频率出现的震动吧,就看大家的要求了。

   呵呵,题外说一个知识:最好防抖是使用专门设置的闪光灯,现在的闪光灯从点燃到熄灭可以轻易的达到1/1000秒以上,不少高级闪灯(这里说的高级是相对初级玩家的)达到1/1w秒也不希罕的,并且没有机械震动。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5
 数码摄影入门之二 准确的曝光

  曝光的定义,如果予以科学的解释的话,即是:光线的强度乘以光线所作用的时间。定义中的“光线的强度”,是指CCD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单位是勒克司)。定义中的“光线所作用的时间”, 是指感光片受爱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T代表曝光时间,单位是秒)。 曝光量的计算单位是勒克司·秒。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如下: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

   依据这一公式,若要取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则光强度愈大,曝光时间愈短;光强度愈小,曝光时间愈长。如果光的强度增加一倍,曝光时间就需减少一半,假如光强度为2,时间为4,曝光量则为8;如果光强度为4,时间为2, 曝光量仍为8。

  富士S2Pro拍摄,先对水面点测,手动调整到该值,曝光出现剪影效果。

  等量曝光

   我们清楚地了解这样一个浅显的道理:开戾得较大的光圈要比收缩得较小的光圈能让较多的光线通过镜头到达胶片上,较低的快门速度要比较高的快门速度能让光线较长时间地停留在CCD上。由此可以演变为以下情况:光圈f/1.8与快门速度1/500秒相组合,和光圈f/4与快门速度1/100秒相组合, 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样的。它们又和中级光圈f/8与中等快门速度1/25 秒相组合所获得的曝光效果是一致的。这就叫作"等量曝光"。

  上述三组曝光组合的曝光量是相等的,体现在底片上的密度是一致的,体现在CCD上的影调层次、色调还原与再现是一致的。但是它们三者之间在画面效果上存在着两个重要差别:一是由于光圈的大小形成了不同的景深;二是由于快门速度的高低构成动体影像的不同清晰程度。

   由等量曝光的原理使我们知道,不同曝光组合的等量曝光,可以获得底片密度相同的曝光效果。然而,以摄影实践中,应该根据拍摄题材和被摄对象的不同,在可以产生相同密度的若干曝光组合中,选择最佳的一组曝光组合,来表现所拍摄的主题。这就是选择曝光的概念。

   贴一张我最近在曝光控制方面比较满意的pp,是室内离机闪光,先对闪光灯测光,然后对反光板测光,不断调整反光板的距离和角度使之光比相差2.5挡,后面背景在左上角有意受光产生虚影来平衡画面。

   那些富有经验的摄影家,从摄影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中得知,尽管每组快门和光圈均能产生等量的曝光效果,而画面中景深与动体清晰程度却大不相同。具体采用哪一种曝光组合,必须认真考虑。是用较小的光圈去获取较深远的景物清晰范围呢?还是用较高的快门速度去抓取被摄动体的“凝固影像”?或是用极短的景深使背景虚化以突出主体?还是以较慢的快门速度增强动体的动感?等等。这一切都需要摄影者动脑筋来思考并加以选择,这决不是那些“自动相机”所能解决的,因为“自动相机”并无思维能力。具有形象思维能力的人可以得心应手地操作照相机去完成自己的构思,这或许就是相机的“自动曝光”与人的主动“选择曝光”的区别所在。

  什么叫准确曝光。正确曝光的含义简单说来应该是:在适当的时间里让CCD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

  说到曝光不得不先说说亚当斯的区域曝光。风光摄影的泰斗美国摄影家A.Adams对摄影界最大的贡献之一就是创立了“区域曝光”的概念。不说了其实我自己也没有全部理解,里面的理论足可以写一本书了。但现在我的拍摄都是建立在这部分的理解上。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到多变的图像几何结构?学过素描的朋友会很容易理解。图片无非是从白亮的高光到色彩饱和的中灰到全黑的暗部的连续的过渡。这种过渡让我们分辨出物体的轮廓。

   最传统的拍摄手法在数码领域依然是最有效的。当你看到一个画面你想要表现什么,也就说你想要它体现最饱和的色彩和最丰富的细节,就对准它点测,然后按照测试值曝光,出来的片子一般就不会让你失望。当然你如果希望其他部分也体现出一点细节,你就必须使用反光板、吸光板来使这些地方控制到你的CCD的宽容度的范围内,或者变换角度和等待光线的变化来减小光比。反之也一样,你如果希望某部位出现纯黑、纯白,那就让这些部位偏离曝光值5档以上,就可以看到你想看到的东西。明白点测和手动对一台相机的重要了吧。

   当然实际的拍摄没有这么简单。特别使纪实类的片子。你要限制光线,同时光线也在限制你,除非室内静物,完美的光线可遇不可求。但机会往往稍纵即逝。这时,经验变得很关键。包围曝光是一个有效的手段。但不是万能,至少包围测光不能改变客观光比。布勒松语“你得不停的改变角度”角度的改变不单单是为了改变构图,往往更多的是在改善光线对你的限制。可以利用的东西太多,比如水面的反光,白色的墙壁等等包括许多不可预见的情况,比如薄云可以使阳光变柔。

  写到这里我有点写不下去了,还是水平太浅,有许多东西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自己的思考还是重要。还是这句老话,关键是相机后你的脑子。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6
数码摄影入门之三 黄金分割


   构图一词是英语COMPOSITION的译音,为造型艺术的术语。在《辞海》中,谈到“构图”为艺术家为了表现作品的主题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间,安排和处理人、物的关系和位置,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艺术的整体。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称为“章法”或“布局”。

  首先说构图里的分布和造型,这里不得不提到2个名词:九宫格和趣味中心

  说九宫格前先说著名的黄金分割

  自从古希腊人发现黄金分割以来这种比例就被认为是美学的最佳比例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其实黄金分割是造型艺术中的一种分割法则。亦称黄金分割率,简称黄金率。它的分割方法为,将某直线段分为两部分,使一部分的平方等于另一部分与全体之积,或使一部分对全体之比等于另一部分对这一部分之比。即:在直线段AB上以点C分割,使(AC)2=CB×AB,或使AC∶AB=CB∶AC。

   实践证明,它的比值约为1.618∶1或1∶0.618,被称为黄金比。黄金比最早是由古代希腊人发现的,直到19世纪被欧洲人认为是最美、最谐调的比例。黄金比广泛用于造型艺术中,具有美学价值,尤其在工艺美术和工业设计的长和宽的比例(如书籍开本)设计中容易引起美感,故称为黄金分割。20世纪中,法国建筑师Le科布西埃发现黄金比具有数列的性质。他将其与人体尺寸相结合,提出黄金基准尺方案,并视之为现代建筑美的尺度。法国还产生了冠名为黄金分割画派的立体主义画家集团,专注于形体的比例。

  在实际运用中,黄金比多只采用近似值。最简单的方法是按照数列2、3、5、8、13、21……得出2:3、3∶
5、5∶8、8∶13、13∶21等比值作为近似值。这种分割方法亦用于优选法。

   再说说九宫格,九宫格的源头可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一种构图模式,但巧的是它与黄金分割有着惊人的理论联系!大家们把画面的上下左右用黄金分割来做出4条线,我们惊奇的发现这就是我国古人所说的九宫格!

   人们发现在九宫格的4条线交汇的4个点是人们的视觉最敏感的地方,在国外的摄影理论里把这4个点称为“趣味中心”。顾名思义,被反复证明的是当被摄主体处于或发布在这4个点附近最容易得到“眼球”:)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6
数码摄影入门之四 对称平衡呼应

说说对称、平衡和呼应

   在中国传统绘画中把构图结构称为“章法”或“布局”,“展纸作画章法第一”。位置经营如同围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乱迷。素纸也可处下落墨,切记不可胡乱抒笔。棋有棋路,画有画理,一笔走失如棋败局。古人将章法(构图)比作下棋,摄影变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与布局,置阵布势。黑格尔在《美学》中说过,“艺术家不应该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后再考虑把它摆在什么地方,而是在构思时就要联系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间形式及地方部位”。

1、水平位置,这样拍摄出来的影像不会歪斜,你可以以建筑物、电线杆等与地面平行或垂直的物体为参照物,尽量让画面在观景器内保持平衡。

2、色彩平衡性良好,画面要有较强的层次感,确保主体能够从全部背景中突显出来。如补色平衡(下图),所谓红花绿叶配就是这个道理。同色平衡,穿黑色衣服的人一般不安排在深色背景下拍摄。

3、前景有均衡画面的作用。有时我们在画面上发现空缺不均衡的时候,比如天空无云显得单调时,用下垂的枝叶置于上方,弥补画面不足之处;有时画面下方压不住,上重下轻的时候,可用山石、栏杆做前景,色调深使画面压住阵脚,达到稳定、均衡的作用。前景运用虚焦点的表现手法,给人们一种朦胧美的感觉。

4、空白。它是沟通画面上各对象之间的联系,组织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纽带。空白在画面上的作用,如同标点符号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样,能帮助作者表达感情色彩。

   画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体的需要。要使具有视觉的冲击力,就要在它的周围留有一定的空白。这可以说是造型艺术的一种规律。人们对物体的欣赏是需要空间的。精美的艺术品,如果将它置于一堆杂乱的物体中很难欣赏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围留有一定的空间,它才会放出它的艺术光芒。一幅画面如被实体塞满,就会给人压抑的感觉,画面上空白留得恰当,才会使人的视觉有回旋的余地。“画留三分空,生气随之发。”就是这个道理。

   现实生活中,一切稳定的物体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条腿是稳固的;盖房子如下面小上面大,就给人一种不稳固的感觉;挑担子一头重一头轻,使人走路不便;劳动中人们的姿态显然是求得身体均衡以合乎这一劳动特点的姿态……。许许多多的生活现象培养了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并且在人们的审美过程中起作用。画面在一般情况下应该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稳定,和谐,完整。利用人们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强调画面的表现力:

a、对称式构图,对称一直是我们民族强调的东西,历来的皇宫。都城都是对称布局的。它强调一种庄重、肃穆的气氛,“四平八稳”的对称均衡中显示出一种古朴的庄重的关系。

b、虚实呼应式布局,就像江南园林。在一些强调幽雅、恬静、柔媚的抒情性风光画面中,要求的是变化中的均衡画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虚有实,但整体要求是均衡的。一幅田园风光里比如左下角有一头耕牛,右上角的天空里最好应该有一片云。

   对比和反差也是常用的平衡手法,记得有一幅名作是一只白胖的白人的手握着一个非洲饥民小孩的手(在网上我找不到这副pp,只能让大家想象了)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大小对比的效果,为了充分表现pp的内容,使观众对主体形象有鲜明印象,往往需要采用大与小,长与短等对比手法来加以表现。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6
数码摄影入门之五 线条与三角

   人们在构图中还经常采用一种“定向线簇”,它常常能收到“光芒四射”的效果。在大多数情形下,它把观众的视线引向主体,其完整的效果形成了一种从主体沿着直线向外放射的气氛。这是一种达到形象化效果的简易方法。 摄影构图的另一基本技巧,是运用能将观众带入画面的“内引线条”。虽然内引线条有许多复杂的形式,但最易于识别和最易于获得成功的是C形、S形及富于透视感的斜线。

  “C形线条也是一种有效的内引线条,但拍摄时须注意透视线条不得从任何一个底角弓I入。一般而论,内引线条不得从任何一角开始,而要从底边中心略偏一处的某测开始。”

   至于S形线条,也有人称之为“形体线条”。这是霍加思最先作为一种优美的构图线条提出的。因为它来自妇女的优美身段:一种稍稍拉长的“S”形。作为——种常用的构图线条,它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S形线条的魅力

   在利用线条进行构图时,有一点须引起注意,即画面中的直线,特别是和边框平行的直线,不能毫不间断地从画面的一边伸向另一边。否则,很容易出现下列的情形:原来的意图是只想拍一张照片,而结果却好像是两张互不相关的底片印到了一张相纸上。这个问题在拍摄自然景物时,例如在地平线居中,天空和地面各占一半画面的情况下最容易发生。如仍纠正这种毛病?在美国摄影家B·克莱门茨和D. 罗森、菲尔德合著的《摄影构图学》一书中指出,只要使“这种直线的延续性中断,而且使某一部分画面的图形伸进另一部分画面,照片的整体感就会牢固地建立起来”。

   对角线的构图是一种导向性很强的画面,使用这种构图往往是作者希望把读者的目光明显的导向某事物,或表现线条本身的魅力,因为大家都知道矩形画面里最长的线条就是对角线。还有一个常用情况就是当2个趣味中心不明显但需要产生某种联系的时候,作者也需要一种形式来关联他们。看图,是体现桥梁宏伟的名片,闪光的桥梁主体横跨2个角似乎要跨出画面的外面。

   前文里提到的留空白,常见的留空白往往是一个几何体,而几何体里最简单,最善于表达情感的非3角形莫属,正3角形往往表达一种稳定的情绪,多用在建筑,成年男子,成功人士等场合。这里如果有年纪大一点的人可能还记得当年的课本里有一幅描写大庆劳模王进喜的图片就是使用里正三角的构图,表现主体的刚毅和力量。

   非稳定的三角构图,可以活泼画面,多用在多变的女人身上,下图就是一个范例。当然也有用这种构图来渲染一种不稳定的、烦躁的情绪,但我没有找到合适的图片示范。

   谁都知道,作曲家和钢琴几乎是二而一、一而二的关系。把主人公安排在琴房这个环境,应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了。关键是人物在画面上占据的面积大小问题。纽曼的这种处理包含了某种艺术的辩证关系在内。我们知道,有的物象在画面上占据面积大,可能是画面主体,也可能不是主体,有的虽然看来显得小,倒可能是主体,这就看作者如何处理作品题材内涵和动工构成因素了。一般说来,有生命的、起主导作用的、运动着的、富有变化的,总是更重要、更突出些,相反的情况总是显得重要性不如前者。而在艺术表现上,形体虽大,如果只是属于陪衬物体,又能起着引导视线、突出主体的作用,那么,大的看似为大,实际在观赏者心目中显得小,而小的表面看似小,实际上在观赏者心目中觉得很大。纽曼正是这样理解和处理这幅作品的人和物的关系的。作者为什么只取钢琴的上部而不取下部,人物置于一角而不居中?"我们认为,这出于以下考虑,一是琴面、琴盖、支柱有概括意义,已足以交待主人公的职业和身份;另一方面,从艺术上考虑,为了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构成画面,人物、琴盖、支柱和琴面构成的三角构图,能够吸引人的视线,引导人们的视觉运动,形成以人物为中心,由人至支柱再到琴盖,两个三角形构图关系,这样既突出了主体,又为读者广泛联系和回味提供时空条件。这是符合观众的欣赏心理的巧妙的艺术处理。"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6
数码摄影入门之六 名家名言

  各大名家说构图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

  他说:“请记住,画家是 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摄影是“减法的艺术”

  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达柯认为,有时“如果线条与视觉产生了共鸣,一簇线条本身就能成为一个主体”。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这就是我常说的用脑子拍照。

   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就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这时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 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就是所谓摄影里所有的控制是服务于你想表达的情绪。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 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

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 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 3.照明和纵深。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a.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b.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c.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d.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e.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 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f.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g.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

h.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i.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j.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k.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l.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7
数码摄影入门之七 用光的艺术

   说白了,玩摄影就是在玩光线。就如同素描,光线的表现力就是一幅好pp的“魂”下面先讨论几个概念:任何一种光线都存在着三个要素,即强度、方向和色调。

  光的强度

   强度描述的是光线的强弱程度,各种光源所发出的光线都有一定的强度。强而直接的光会造成明显的阴影,并且清楚呈现出物体的轮廓,所以常用来勾勒物体轮廓;强光也可增加被拍摄主体的明暗、色彩对比。弱而散的光可以减弱被拍摄主体的明暗对比,使物体表面看来平滑细致。

   对于摄像的照明,在影室内,强光源常常要作为主光来使用,是拍摄照明的主要来源。而弱光源要作为辅助光来使用,它可以减弱主光所造成的强烈阴影,同时不至于投射出多余的影子。但是光线过强,往往收不到很好的效果,因为强光下形成的阴影会过于夸张,光影效果不自然。

   拍摄时,如果光线过强,可以通过加装漫射屏或反射板等方法,来削弱光线的强度。和强光相比,散光的光影效果较为柔和自然。可以使主体受光面均匀,反差适中,受光源的方向性局限小。另外还有一种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阴天里的那种没有明显方向性的光线就是所谓漫射光。漫射光不像前面提到的那2种光源,它几乎是没有阴影的,著名摄影家布列松就是驾驭漫射光的高手。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7
数码摄影入门之八 光照度强弱

  光照度,即通常所说得勒克司度(lux),表示被摄主体表面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光通量。1勒克司相当于1流明/平方米,即被摄主体每平方米的面积上,受距离一米、发光强度为1烛光的光源,垂直照射的光通量。光照度是衡量拍摄环境的一个重要指标。

  夏天中午阳光最强的时候,室外光照度可达到100000 lux以上,很容易形成明显的阴影,这并不一定是一个很理想的拍摄环境。而大多数室内照度都在300lux以下。照度不但同光源的发光强度有关,而且和光源到被摄主体的距离也有关。一般情况下,当被摄主体到光源的距离不变时,被摄主体的照度与光源的发光强度成正比;相反,当光源的发光强度不变,但与被摄主体距离发生变化时,被摄体上的照度大致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使用闪灯时的光圈变化就是根据这个原则来的。还有一个法则就是:当一个光源照射于前后两个主体上时,光源越近,那么这两个主体获得的照度差异越大;光源越远,这两个主体接受到的照度越接近。这样的变化在上期的“构图”里得到了运用不同的反差,会造成非常强烈的视觉冲击。

   说到这里我希望大家不要和上期说的概念做混淆,上期说的是光的方向性,照度是指强度。2者有相当的联系,但,是不同的。强光更加容易得到方向性,可是如果假如满屋这个方向都是5w lux的强光拍出来的pp也是没有方向的用光。又比如在微距的环闪下所有的影子都被“消灭”此时又何来的方向?相反,窗边的肖像,不要看室内的照度相当弱,但是方向性极强,常常用于刻画成年人的稳重和矜持等。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

   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7
数码摄影入门之九 光的方向

   现在就光的方向做具体的分类。所有的光都具有方向性,这个概念容易理解。根据光源与被摄主体和摄像机水平方向的相对位置,可以将光线分为顺光、逆光、侧光三种基本的类型;而根据三者纵向的相对位置,又可分为顶光、俯射光、平射光及仰射光四种光线。

1、顺光

   相机与光源在同一方向上,正对着被摄主体,使其朝向镜头的面容易得到足够的光线,可以使拍摄物体更加清晰。根据光线的角度不同,顺光又可分为正顺光和侧顺光两种。

   正顺光就是顺着镜头的方向直接照射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如果光源与相机处在相同的高度,那么,面向摄像机镜头的部分全部能接受到光线,使其没有一点阴影。使用这样的光线拍摄出来的影像,主体对比度会降低,像平面图一样缺乏立体感。在这样的光线下拍摄,其效果往往并不理想,会使被摄主体失去原有的明暗层次。这里就不给图了,绝大多数的机载闪灯照明下的照片就是这种光线。

   而侧顺光就是光线从相机的左边或右边侧面射向被摄主体。在进行拍摄时,侧顺光是使用单光源摄像较理想的光线。多数情况下一般用25°~45°侧顺光来进行照明,即相机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和光源与被摄主体之间的连线形成的夹角为25°~45°。此时面对相机的被摄主体部分受光,出现了部分投影。这样能更好地表现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皮肤质感。既保证了被摄主体的亮度,又可以使其明暗对比得当,有了立体感。台湾影楼那种很“靓”的照片大多是这种光线。

2、侧光

   侧光的光源是在相机与被摄主体形成的直线的侧面,从侧方照射向到被摄主体上的光线。此时被摄主体正面一半受光线的照射,影子修长,投影明显,立体感很强,对建筑物的雄伟高大很有表现力。但由于明暗对比强烈,不适合表现主体细腻质感的一面。不过许多情况下这种测光可以很好的表现粗糙表面的质感。

3、顶光、俯射光、仰射光

   顶光通常是要描出人或物上半部的轮廓,和背景隔离开来。但光线从上方照射在主体的顶部,会使景物平面化,缺乏层次,色彩还效果也差,这种光线很少运用。尤其是在那些“到此一游”的人像片里,正午的照射光线往往会使人物的鼻子下方和眼袋下面出现极重的阴影,非常难看,所以需要表面这种情况的出现。当然特殊情况下顶光运用的好也有成功的范例。

   俯射光是这三种光当中使用最多的一种。一般的照明在处理主光时,通常是把光源安排在稍微高于主体、和地面成30°~45°角的位置。这样的光线,不但可以使主体正面得到足够的光照,也有了立体感,而形成的阴影也不会过于明显。不过这种光线很少单独使用,大多是在影棚里与其他辅助光混合使用,如与侧顺光位配合等,会产生很好的效果。还是不给图,大家把自己的婚纱拿出来里面就有不少是广泛使用的,我的图片就不贴了,避免麻烦。

   仰射光又叫底光、脚光,也是一种不多见的打光法。将光源置于主体之下向上照射,会制造一种阴森恐怖的效果。一般电影中使用较多,为了刻画反面人物的阴险可憎,往往会使用很硬的底光。这就不给图了,想要看效果的朋友可以在晚上面对镜子用手电从自己的下巴向上照看看效果。不要用这种方法来吓mm哟!不道德的。

  摄影中的逆光我个人认为是最俱表现力的一种光线,但使用上最复杂,难度也最高。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8
长焦拍摄

在远景模式下拍摄时,随机配备的专用镜头可以更好的锁定远距离的景物。在这种情况下,数码相机的镜头如同一个望远镜,可以有效的放大远处的景物,使之看起来显得更近、更清晰。变焦镜头是远景镜头中的一类,可对景物进行一定倍数的放大。使用变焦能力可以选择图象出现在取景框架中的大小和范围。许多数码相机都具有变焦能力,而且大多数相机都同时具有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能力。使用长焦镜头来对景物进行放大使景物看起来比实际距离要近一些。光学变焦的效果主要通过调节对焦范围来完成,一般具有多种焦长的镜头都具有变焦能力。

在同时具有数码变焦和光学变焦能力的数码相机中,如果你已经将光学变焦能力发挥到了极限,这时还可以运用数码变焦能力进一步放大景物。数码变焦不是一个镜头,也不需要增加焦长。这种变焦可以对图象的某部分进行数字式放大,效果和在电脑显示器上对图象某部分放大一样。数码变焦并非完美无缺,在将图象某部分放大的同时,该部分图象的锐度会有所降低。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8
与传统相机相比,数码相机拍夜景时受到技术上的限制无法进行二次曝光,对于暗处的细节表现相对而言要差一些,要想完美地表现所拍的景象就得费一番周折。 对于刚接触到数码摄影的朋友而言,如何用数码相机拍出完美的夜景?

  愈夜愈美丽这句话对于夜晚的城市而言真是恰如其分的,不眠的城市有着丰富的色彩、鲜艳的灯光,由此夜景的拍摄成了摄影的一个题材。虽然数码相机拍夜景有困难,但我们可以以靠LCD屏及时检察曝光情况,通过调整色温获得更满意的色彩。

  夜拍也讲究拍摄地点

  夜景拍摄还要讲究地点的选择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可以说夜晚炫目的灯光是进行夜景拍摄的前提条件,没有灯或灯光稀少,物体就不能表现出来,或表现不清楚。有了足够的灯光,不仅可以使物体呈现层次,也可以使画面更加明亮和清晰。因此,选取合适的拍摄地点是相当重要的。

  夜拍器材有些讲究

  虽然任何一部数码相机都可以拍夜景,但是器材的差别最终会决定片子的效果差异。首先要有一部提供光圈优先、快门优先功能、曝光补偿功能的数码相机。由于四周灯光容易干扰拍片的效果甚至形成光斑,数码相机的遮光罩则可以轻松地解决上面的问题,如果没有遮光罩的话也可以临时用大一点的书或其他物体遮挡。

  此外,夜景拍摄中大部分时间都需要长时间曝光,手持拍摄基本上是不可能,因此需要使用三脚架以固定相机。如果相机备有快门线或者遥控器的话则更易拍出清晰的片子(如果两者皆没有的话,可以尝试使用相机的自拍功能),像奥林巴斯5050随机配备这类小附件,在夜景拍摄中会大有用处。对于新手来说,没有三脚架的时候可以因地制宜地选取路边的栏杆或者半人高的围墙作固定相机之用。当没有任何依靠的东西时,可以尝试使用高感光值和大光圈进行手持拍摄。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18
夜拍实战技巧

  目前许多中高档的数码相机都提供P(自动)、A(光圈优先)、S(快门优先)、M(手动)曝光的拍摄模式,此外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提供了场景拍摄模式,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夜景模式和微距模式两种。对于新手来说使用有夜景拍摄模式的数码相机进行拍摄是最方便和有效的方法。如果你的相机没有提供场景拍摄的模式,那么在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光圈与快门

  一般情况下,除了特别需要,我们都喜欢使用较小的光圈值(大概F8至11左右)以增加曝光时间。较小的光圈可以令远景与近景画面同样清晰与细致,特别是商店橱窗的霓虹灯招牌可以清晰的显示,否则霓虹灯招牌就会形成一团光,看起来模糊不清。有意思的时,只要曝光时间足够长,路上的行人就不会出现在照片里(原因是人群在移动,在长时间曝光下,人的身影便变得不明显),而行驶在路上的汽车则会形成一道道光的影子(光圈值F7、曝光时长12秒、ISO值160)。如果你想要以夜景中的人群为拍摄的主体,那么就得使用较大的光圈(F5.6左右,太大会使背景虚化)或者使用高感光度(ISO)来提高快门速度。

  进行准确的测光

  相信拍摄夜景最令人觉得困难的地方就是测光了。当拍摄远距离夜景时,黑色的天空会影响相机的测光读数,使拍摄出来的照片曝光过度。此外,如果在拍摄时受到射灯或其他强光影响,某种程度上照片便会曝光不足。大部分数码相机都备有多种测光模式,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对应的测光模式。因为不同的测光模式会直接影响照片的曝光准确度。为了拍摄迷人的夜景,最好在拍摄时适当地做一两级曝光补偿调整。如果使用快门优先或光圈优先模式进行拍摄时,很多时候也会出现曝光过度的现象,这时如何调整曝光补偿值就得由大家去多多尝试了。

  如何使用白平衡

 选择不同的白平衡,将直接影响到照片的色调以及所表达的意境。一般来说不要选择自动白平衡,这样会影响到灯光固有的颜色,使之失去特有的色温感觉。如果是拍摄城市夜景的话,一般来说我们都会使用Tungsten(钨丝灯)白平衡,因为用这种白平衡比较接近灯光的效果。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视乎环境而定。  夜景中的对焦

  由于普通数码相机对焦感应器对于低反差和低亮度的景物难以准确对焦,所以在进行夜景拍摄对焦时,尽量将对焦点对准明亮的景物上,对准焦点后再锁定焦距进行构图。当然也可以切换到手动对焦,利用LCD来查看对焦的效果。大概估计景物和相机之间的距离,然后通过LCD的数值显示,选择合适的焦距。  除了以上几个方面之外,在拍摄夜景时最好避免使用闪光灯,这样会破坏现场的气氛,并且一般的随机闪光灯在夜景拍摄中也起不到太大作用。想要拍出好的夜景片子,除了多拍之外,还要多看别人拍的片子,从中学习拍摄的技巧与方法。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7 22:20
本帖最后由 QUAN 于 2009-11-27 22:26 编辑

明天发PS图像处理的
作者: zkrobert    时间: 2009-11-27 22:37
不错,要是有图就更好了,呵呵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8 11:37
我今天会完善一下的,不过估计要晚上了,下午想去高墙王参观站房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8 13:49
Photoshop简单加强照片的亮度及清晰度
人物照片调亮的时候,最重要是要保持人物部分的完整性。不要有失真的部分。因此在调节的时候要控制好数值和幅度。下面的教程调节的非常不错,可以借鉴一下。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8 13:50
1、打开原图素材,创建通道混合器调整图层,对蓝色进行调整,参数设置如下图。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8 13:50
2、创建可选颜色调整图层,对黄色进行调整,参数设置如下图。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8 13:51
3、创建曲线调整图层,对个通道进行调整,参数及效果如下图。
作者: QUAN    时间: 2009-11-28 13:51
4、新建一个图层,按Ctrl + Alt + Shift + E 盖印图层,对人物皮肤进行降噪锐化处理,完成最终效果
作者: 96321    时间: 2010-9-13 17:55
感谢LZ@!@!@@!@#!@#@!#@#!@!!#@@!#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