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宁波微公交已达14条 无缝换乘开启“大公交”时代
[打印本页]
作者:
金陵人
时间:
2017-10-16 20:48
标题:
宁波微公交已达14条 无缝换乘开启“大公交”时代
从轨道交通到常规
公交
车,再到公共自行车,无缝换乘为宁波开启了“大
公交
”时代。在宁波市千余条常规
公交
线中,看似“微不足道”的14条微
公交
,却 ......
微4
公交
车线路于9月22日开通,基本解决了江北创业C区附近市民出行的需要。
韩立萍制图
微
公交
线路短,灵活性强,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为轨道主动脉输送客源,将地铁和小区连成一体,大大改善了地铁沿线居民的出行条件,成为全市大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员。自2015年11月5日宁波市首次推出微
公交
线路以来,至今全市微
公交
线路已达到14条。
从轨道交通到常规
公交
车,再到公共自行车,无缝换乘为宁波开启了“大
公交
”时代。在宁波市千余条常规
公交
线中,看似“微不足道”的14条微
公交
,却发挥着毛细血管作用,让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活力四射。
饲喂“大动脉”
“这条微1
公交
线路,我已经坐了快两年,从小区出来坐微
公交
转地铁去上班,确实比自己开车快多了。”家住西堤阳光的沈先生,从微1线开通就成为它的“粉丝”,微
公交
+地铁模式,成为很多人上下班的交通选择。
说起微
公交
,两年前它可是“网红”。2015年11月5日,宁波市首次推出票价2元的公共交通微循环线路,以解决居民通勤从小区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微1线全天运营,设置11个站点,环线开行,整个环线14.8公里,环线运营时长40分钟。这11个站点连接着城西诸多人口密集区域,包括徐家漕、关爱小区、晴园、水岸花园、罗曼风情、西堤阳光等小区以及大红鹰学院,不少小区距离地铁站1公里左右。更为重要的是,微1
公交
线连接着轨道交通芦港站和徐家漕长乐站,这意味着沿线大多数乘客坐上微1路
公交
后可在十分钟左右接驳轨道交通。
微1线一经推出,就引爆了接驳轨道交通“最后一公里”的需求。尤其青林湾小区,这里人口密集,居民希望方便搭乘地铁的愿望十分强烈。“我在东部新城工作,每天必须提前一个多小时出门才能保证不迟到,如果可以通过微
公交
方便搭上轨道交通就轻松多了。”一名家住青林湾小区的居民说。经过需求和民意调查等,不到一个月时间,宁波市第二条微
公交
微2线开通,沿途除停靠青林湾小区外还包括附近水岸心境等小区,医院、学校、交警大队等公共资源。微2线同样是一条环线,在很多乘客看来,沿线最重要的一站是天一家园站,此站旁边就是轨道交通1号线的泽民站。“每天,在这一站上下客的,占了七成以上,上班的、上学的、接送小孩的,什么人都有。”微2线司机徐师傅说。
如果说,微1线、微2线等微
公交
是看到乘客有接驳轨道需求后才推出的创新线路,那么微5路、微51两条
公交
线路的推出更具有规划性。去年3月,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即将开通消息传来,市
公交
总公司、城乡
公交
公司不约而同地发布消息,将在1号线二期开通当日,分别同步开通运营微5路、微51路。其中微5线将高新区、民安路一带居民与轨道交通1号线的行政中心站相连,微51路方便东吴一带的居民乘坐地铁。“现在,有四辆
公交
车专门服务于微51路,每天接送乘客上千人。”城乡
公交
公司副总经理蔡建军说。
今年“十一”前后,又有微9路和微55路两条
公交
线相继开通,目前全市微
公交
已达14条线路,涉及车辆38辆,每天微
公交
运送乘客上万人次。“虽然总量并不大,但微
公交
与地铁相连,使地铁进一步发挥了大动脉的作用,重要的是,微
公交
促进了乘客的进一步流动,四通八达,才是交通的真谛。”市客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车“小”好调头
微
公交
线路短,灵活性强,就像“毛细血管”一样为轨道主动脉输送客源,将地铁和小区连成一体,大大改善了地铁沿线居民的出行条件,成为全市大公共交通体系中的重要一员。
常规
公交
为满足周边不断增长的人流、小区和商业发展等,线路需要不断调整。以常规
公交
5路车为例,在最近一次调整以前,5路车由最早的一条约7公里的
公交
线路,逐步成为一条穿梭在市核心区内的有20公里以上的
公交
线路。“同样从翠柏路附近到明楼附近,高峰时段乘坐17路、36路只需20分钟至30分钟,但乘坐5路车至少需要1个小时。”市民骆女士说。而每一次
公交
线路的调整,无论是改道还是缩线,总会给部分群体带来不便,这时候需要一些微
公交
来弥补。
以甬江南岸高新区为例,杨木碶路一带虽然与轨道交通2号线的路林站只有1公里多路程,但这里的居民要想乘坐2号线,仅能通过25路、547路等
公交
线路去孔浦站或宁波大学站。微6线加入与当时的常规
公交
25路、388路、342路、367路、390路、391路、547路等构成了甬江两岸
公交
“米”字形走廊,在
公交
网布设上达到了基本覆盖,同时通过与江南路、风华路上大量的
公交
资源进行合理换乘,可使市民方便地实现与轨道交通换乘。
与常规
公交
相比,微
公交
更容易发挥“短平快”的特点。微
公交
线路通常在10公里左右,40分钟左右可以打个来回,有些环线仅需20分钟一趟,这对于车辆的调度与资源的优化,无疑是“最好的方案”。“以微5路
公交
为例,因线路短、周转快,我们借用的是其他车辆的闲置零散运力,却节省了常规
公交
一辆整车运力。”市
公交
总公司运营部主任许斌说。
正是看到微
公交
的魅力,部分常规
公交
也开始走“短平快”路线,微
公交
也不仅仅局限于服务轨道交通,而是向小区线、上学线等延伸。如今年夏天开通的微10线与新搬迁的第七中学配套,途经的基本上是七中对口小区。“平时不下雨我就骑自行车,如果下雨我就在大步街等微10路
公交
车,大概20分钟可以到学校。”初二的应同学说,微
公交
还是挺方便的。
目前,宁波的微
公交
已形成了一定的功能体系,第一类是对接居民小区与轨道交通线路,如微1路、微2路、微5路等;第二类是居民小区对接常规
公交
及公共资源线路,如微3路自公共交通末梢长岛花园始发,连接沿线丽江路、育才路、双东路等
公交
资源发达的区域及相关学校、超市等日常出行目的地,方便市民通过微循环线路与主干线路的无缝衔接以达到
公交
出行目的;第三类是服务于某些特殊人群需要,如微10路相当于七中学生专线。此外,一些“8”字头线路如801路、802路、818路、828路等也逐步走“小微路线”,通过线路间的互补来更好地服务居民区、商业区等,使公共交通“网格更密、途经更多”。
公交
架构纲举目张
“优化加密常规
公交
线网”“优化
公交
与轨道接驳线网”,在市交通运输委“十三五”规划中,专门提出“加快构建快线与干线为主,支线(微循环)和专线为补充,各层次线网协调发展的
公交
线网系统”,并提出“以轨道交通为核心,优化调整沿线
公交
线路”,同时“在轨道、
公交
站点周边设置自行车停车设施,方便自行车换乘。”
这是对宁波公共交通以轨道交通为骨干、以常规
公交
为主体,以公共自行车为延伸的公共交通架构的铺设,而微
公交
正是让这一框架不断丰满的手段之一。
从过去一年来看,宁波市以
公交
都市示范城市、综合运输服务示范城市两大国家级创建为引领,以城市交通治堵、民生实事工程为延伸,“一盘棋”加快
公交
优先发展。首先是“大
公交
”网络持续优化。市区公共交通机动化分担率达51.5%。轨道交通1号线二期开通,畅通了城市东、西客运主动脉,全网日均客流量27.2万人次,单日最高99.6万人次;常规
公交
线路新辟优化132条,其中开通微循环
公交
6条;公共自行车新增网点239个、投放车辆5971辆,自2013年以来累计租车量突破1亿次大关。全市基本实现全域
公交
化,象山、宁海、奉化城乡
公交
一体化改造全面完成,北仑完成梅山客运
公交
化改造,慈溪、奉化公共自行车建成投用,象山公共自行车完成招标。
今年同样提出了完善出行链的目标。据市客管局局长高云桢介绍,今年市区计划新辟优化
公交
线路30条,新增
公交
线路里程43公里,完成20条
公交
线路高峰提速,开通微循环
公交
6条。前三季度,市区已新辟优化
公交
线路58条,其中开通微
公交
6条。“将重点在入住率提升、市民
公交
出行需求增长且常规主干
公交
线路涉及少的海曙经济适用房、镇海庄市片区等地,继续推进微
公交
线路的布设。同时对已开通的微
公交
线路进行适时的优化调整。构成
公交
干线、支线、微循环形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
公交
线网架构,并与轨道交通、公共自行车等公共交通出行模式进行衔接融合,进一步优化市民公共交通出行条件。”
“十三五”期间建设
公交
四级网络构架
根据宁波市“十三五”公共交通发展规划,优化常规
公交
线网,逐步建立与功能相适应的“骨干线、辅助线、支线、特色线”四级网络构架,成为宁波市近年来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方向。
骨干线覆盖主要客运走廊,串联主要客流集散中心;辅助线提升线网覆盖率,完善中心辐射能力;支线延伸服务,提高覆盖范围;特色线满足特定需求,提供特色服务。“十三五”期间,全市新增
公交
线路65条(含20条特色
公交
线路),优化调整130条,至2020年中心城区
公交
线路数超过500条,线路总长度在9800公里以上。
在
公交
车的布局方面,将结合城市新兴区域发展,以增加新线路联系为主,既有线路延伸为辅,覆盖新兴开发区块和重大开发建设项目,增强区间联系,提高网络覆盖率;抓住轨道交通开通契机,“十三五”前期利用
公交
骨干线,配合轨道1、2号线,共同承担
公交
主廊道客流,同时处理好与轨道交通的竞争与接驳关系,“十三五”后期结合轨道3、4、5号线的具体建成开通时间,适时优化沿线
公交
线路;结合行政区划调整,优化
公交
线路,推进城西地区与老海曙核心区的
公交
联系,强化原江东与鄞州新城的
公交
直接沟通,推动区域融合发展;配合南站枢纽等重大交通设施建设,优化调整周边线网,提升交通枢纽
公交
疏解服务能力。(张燕)
微
公交
很接“地气”
随着宁波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框架已经拉开,城区面积不断延伸,市民对城市公共交通的需求也不断增多。尤其是轨道交通建设的加快,从家里到地铁站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开始凸现。“微
公交
”的出现,是对现有
公交
线网体系的有益补充,它增加了城区
公交
覆盖面,提升了城区居民出行便捷度。
微
公交
线路的开通,不但方便了市民在乘车时的免费换乘,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还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多的人不再仅仅依靠私家车、自行车、电动车等交通工具,乘微
公交
成为广大市民喜欢选择的一种新的出行方式。同时,由于方便,选择
公交
出行的人多了,对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也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微
公交
”因为接“地气”,受到了沿线居民群众的欢迎。从2015年11月5日宁波市首次尝试公共交通微循环线路至今,不到两年就开通了14条线路,这就是明证。成绩面前不停步。为了更好地满足广大市民的出行需求,我们希望
公交
部门进一步优化微
公交
的站点设置、路线开发以及运营时间,真正做到让市民出门就有
公交
车坐。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