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标题: 市郊铁路的明天 [打印本页]

作者: bjmjx    时间: 2015-5-21 15:38
标题: 市郊铁路的明天
本帖最后由 bjmjx 于 2015-5-21 17:26 编辑

        疏理一下近期的消息,发现市郊铁路的概念在不断放大。从发布的信息来看,有这么几条市郊线路还是值得关注的,尤其是“北京北—张家口”和“北京北—阜新”退出西北环后,可能要重新启动。但有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就是线路重合问题。
其中:
        1.北京东到北京北的“U”型铁路与现有的13号线基本重合,且像清华园、清河、K28公里、黄土店、望京、星火、北京东等车站离居民区较远,但辐射的居住人口强大,且公交接驳是硬伤。
        2.北京到密云与980冲突;
        3.北京到燕山与901冲突;
        4.北京到固安新城与943冲突;
        5.五路到门头沟木城涧与929冲突,且在门头沟站还须转向;
        6.北京到房山与917冲突;
        7.沙河到三家店与919延苹冲突。
        8.现有的S2与919冲突。
       北京有句老话:同样的价格比服务,同样的服务拼价格。首先上述线路要想得到百姓认可,价格是其一,速度是其二,时间合理性是其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服务。这个服务应该是贴心的服务,别进个站花20分钟,最好能持一卡通进站。虽然在消息层面北京是广义的北京,包括丰台、北京和北京西,但这些资源要想合理利用,还真需要好好疏理,否则盲目上马,还要撞个满脸包回来。北京东到燕郊这就是个鲜活的例子,在很多人看来,这条线路就是一条概念性线路,因为它代表着铁路层面的“京津冀一体化”。

作者: 咖啡可乐    时间: 2015-5-21 15:53
别折腾了,要是在张家口买房就能每天通勤到西直门上班,北京的人口压力就更大了!

话说北京地铁涨价时不是提过平峰时段票价优惠吗?现在咋没信了?
作者: bjmjx    时间: 2015-5-21 16:18
咖啡可乐 发表于 2015-5-21 15:53
别折腾了,要是在张家口买房就能每天通勤到西直门上班,北京的人口压力就更大了!

话说北京地铁涨价时不 ...

政策制订需要一个过程,享受政策更需要一个过程,要证明“你妈是你妈”。
作者: 天涯狂想    时间: 2015-5-21 17:09
——市效铁路
跪问楼主:你用的是什么神奇输入法?反正我用的各种凡间输入法默认的都是正确写法,什么市效铁路八大岭之类,想模仿都得找半天字
作者: bjmjx    时间: 2015-5-21 17:26
天涯狂想 发表于 2015-5-21 17:09
——市效铁路
跪问楼主:你用的是什么神奇输入法?反正我用的各种凡间输入法默认的都是正确写法,什么市效 ...

谢谢提醒,已改正。
作者: 大名府小磨香油    时间: 2015-5-21 17:50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
作者: 午饭    时间: 2015-5-21 17:52
应3+2落地窗全程高速不堵车才好
作者: 二手挖掘机    时间: 2015-5-21 18:19
乘客不是八方达脑残粉……

919延苹和沙河有什么关系……
作者: tie    时间: 2015-5-21 18:22
楼主,北京北-阜新列车从来没走过西北环,曾经走的是东北环。
作者: jackzheng    时间: 2015-5-21 19:15
神帖必须先留个名啊。话说市郊铁路搞不了落地大窗,也搞不了3+2,楼主不用指望了
作者: BK6126S1    时间: 2015-5-21 20:03
到燕山与901冲突不假 但是京原线北京境内又不是只有燕山一站 哪次看6438人都没少过
作者: wzmformula2    时间: 2015-5-21 21:42
主要是时间点,其实一天一趟也没啥,您单位要是有班车不也是一天一趟么。
关键是车次挺多全都不是给人坐的点,那就白瞎。S2是最好的反例
作者: 万能的果子    时间: 2015-5-21 22:19
真当铁路都沿着公路修的呢
作者: 67001    时间: 2015-5-21 22:36
通篇读下来也就10%的有效信息吧
作者: 咖啡可乐    时间: 2015-5-21 23:20
BK6126S1 发表于 2015-5-21 20:03
到燕山与901冲突不假 但是京原线北京境内又不是只有燕山一站 哪次看6438人都没少过

就是的,希望恢复6457 6458
作者: felipewyb    时间: 2015-5-21 23:33
S2其实主要服务于八达岭景区了,跟919快基本没有冲突,跟919有一小部分冲突。

北京到延庆方向:
延庆的人大部分还是会选择919快车,而不会选择919慢或者S2。
S2有一点好处就是周末的末班车很晚,会很大程度上方便错过919快末班车的人。

延庆到北京方向:
S2更大的意义是早上的通勤,对于上班族来说能够确保早高峰的上班时间。
除了早高峰以外,S2的作用也就是将八达岭的游客送回北京了。

所以在我看来,S2和919系列还是各有所长,这点在北京的远郊区县中还算不错。
作者: 泥马438    时间: 2015-5-22 23:03
wzmformula2 发表于 2015-5-21 21:42
主要是时间点,其实一天一趟也没啥,您单位要是有班车不也是一天一趟么。
关键是车次挺多全都不是给人坐的 ...

好评,车次都不是给人坐的点。上半年曾经有一段时间7:58的S2线沙城车后就是10:57的延庆车,人为的3小时天窗就出来了。这就是为何877那么火爆
作者: 木城涧    时间: 2015-5-22 23:09
听说这是7神的帖子,我等速来膜拜!
作者: 67001    时间: 2015-5-22 23:27
泥马438 发表于 2015-5-22 23:03
好评,车次都不是给人坐的点。上半年曾经有一段时间7:58的S2线沙城车后就是10:57的延庆车,人为的3小时天 ...

这可不是天窗
作者: bianjibu    时间: 2015-5-23 09:35
felipewyb 发表于 2015-5-21 23:33
S2其实主要服务于八达岭景区了,跟919快基本没有冲突,跟919有一小部分冲突。

北京到延庆方向:

同意,一般没事也不去坐S2,经常买不上票也是硬伤啊,不能买站票。
作者: 一糖纸    时间: 2015-5-23 09:41
市郊铁路不能搞得像通勤的吧
作者: 泥马438    时间: 2015-5-23 16:28
67001 发表于 2015-5-22 23:27
这可不是天窗

“天窗”不是天窗
作者: CRH380B-6216L    时间: 2015-5-24 21:45
一糖纸 发表于 2015-5-23 03:41
市郊铁路不能搞得像通勤的吧

市郊铁路不“搞得像通勤的”,不发挥通勤效益,怎么解决远郊区县人民上班问题
作者: 冯小先生    时间: 2015-5-25 16:32
一糖纸 发表于 2015-5-23 09:41
市郊铁路不能搞得像通勤的吧

不通勤干什么
旅游么?
作者: 67001    时间: 2015-5-25 20:52
冯小先生 发表于 2015-5-25 16:32
不通勤干什么
旅游么?

可以啊,高峰时期通勤,平峰旅游
作者: 咖啡可乐    时间: 2015-5-25 20:59
木城涧 发表于 2015-5-22 23:09
听说这是7神的帖子,我等速来膜拜!

有啥典故吗?给个历史贴链接 有吗?
作者: bjmjx    时间: 2015-5-28 12:03
再加一条提提神:
                                                        发展市郊快铁解决“进出城难”
      《关于当前更好发挥交通运输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作用的意见》提出,优化衔接城市内外交通。改扩建城市道路、立交桥,采用交通控制、运输组织等手段,缓解大城市对外干线公路与城市道路衔接路段拥堵状况,同时鼓励开行市郊快铁,年内在北京、上海、广州、武汉、郑州等铁路客运枢纽,增加市域(郊)快铁开行对数,并选择新的线路进行试点。
      目前,市郊快铁在中国的利用并不多,在日本等铁路干线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应用广泛。罗仁坚以北京北站到延庆的S2线为例,指出市郊快铁不仅可以解决进出城道路拥堵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废弃的铁路线进行改造,实现资源优化整合,S2线即是对京包线改造而成的。在建成之后,市郊快铁,可能会对现有的干线产生一定影响,因此还需试点探索。不过,罗仁坚说,更大的问题在于开展的制式和投资经营模式选择。“属于城市交通还是大交通?谁来投资经营,城市地铁还是铁路?这些问题都很复杂。”
                                                                                                                        摘自《南方都市报》
作者: 一糖纸    时间: 2015-6-8 00:19
CRH380B-6216L 发表于 2015-5-24 21:45
市郊铁路不“搞得像通勤的”,不发挥通勤效益,怎么解决远郊区县人民上班问题

就是心疼那些从昌平大老远到城里上班的。本来都可以避免的啊。以前公交地铁没这么发达的,还经常听说有人为了工作和人换房子住。现在好像没有了




欢迎光临 公交迷网 - 巴士之家 (http://www.gongjiaomi.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